•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徐人伯:原大秦俑首位复制者
2024-11-28 13:47:14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9期

陈小玮

1979年3月,陕西省召开旅游纪念品生产座谈会。会议进行到一半,各项产品任务已被认领,唯独复制原大秦俑这项任务没人敢承担。时任西安玩具厂工艺师徐人伯最后大声表态道:“这任务,我们接了!”三个月后,我国第一个仿古原大秦俑复制获得成功。

1989年11月,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开业,其中秦兵马俑一号坑的设计制作者,正是徐人伯。

8月初,记者走进西安美术学院徐人伯教授的家里,一下子就被茶几上的陶瓷果盘所吸引。

这个果盘很独特,整体造型是椭圆形的,一头稍尖,一头稍圆,圆的那头稍稍向内有一点点卷。唐三彩的釉色,恰如其分地衬托出紫葡萄的水灵。

“这是父亲在西安陶瓷厂工作时设计的一款产品。”徐人伯的女儿徐燕慢声细语地介绍道。

一本摆在茶几上的书——《秦俑艺术研究》,也是徐人伯的作品。书皮四分之三部分是黑底白色线描的秦俑头像,异常简洁,但很传神。

图片

▲徐人伯当年复制兵马俑的情景

作为原大秦俑首位复制者,徐人伯对秦俑研究一直情有独钟。虽然先生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但他的研究成果和他制作原大秦俑的成功,在秦俑发现史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成功复制原大秦俑

从临潼发掘秦兵马俑时起,徐人伯对秦俑就十分关注。

徐人伯主要从事雕刻艺术,在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时,担任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研究等课程。每个学期,他都要带学生到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地参观和临摹古代雕塑名作。教学的同时,他也重视学术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

自从秦兵马俑开始发掘,徐人伯就经常利用节假日去秦俑馆参观。他被古代劳动人民独特的雕塑手法所陶醉。“原来都认为雕塑最早在希腊,秦俑的发现证明中国的雕塑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造诣最高。”

1979年3月,陕西省召开旅游纪念品生产座谈会。会议进行到一半,各项产品任务已被认领,唯独复制原大秦俑这项任务没人敢承担。最后,时任西安玩具厂工艺师徐人伯大声表态道:“这任务,我们接了!”

《西安日报》曾在《聚精会神为四化——记工艺师徐人伯复制原大秦俑》的报道中这样描述:李尔重同志(时任省委书记,笔者注)忙站起来向他鼓掌说:“我向你致敬!做成后我为你们推销。你们能做一百个,给你们全厂重赏!”

玩具厂的牛厂长对徐人伯说:“老徐,大胆干吧,要人给人,要材料给材料。”

徐人伯回到家,他爱人王玉彩担心地问:有把握吗?徐人伯回答很干脆:“放心吧!我搞了三十多年雕塑,复制秦大俑已摸索了两三年。没有这金刚钻,就不敢揽那瓷器蛋!”

1951年,徐人伯从浙江美术大学雕塑系毕业。为支持大西北,他辞别了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创作了许多作品。1958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监督劳动。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次年调入西安市工艺美术公司,先后在其下属的西安玉雕厂、西安陶瓷厂、西安玩具厂工作过。期间,他先后创作了“木雕”“唐三彩”“贵妃醉酒”“青子玉花薰”等作品,其中玉雕“青子玉花薰”创外汇上万元,并在广交会上赢得国际赞誉。

徐人伯发现,很多国家的专家学者越洋跨海赶来参观秦俑之后,都希望能带一个复制品回国,但最后都是遗憾地空手而归。当时陕西省委曾多次指示旅游部门组织人力复制秦大俑,这样既可解决外宾的夙愿,又能给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其实,在领受复制原大秦俑任务前,徐人伯就已经对秦俑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觉得自己有责任将祖先留下来的这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下来,把祖先创造伟大奇迹的经验总结出来,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秦俑馆建成后,一度需要一名雕刻家去工作,画家赵润生把徐人伯推荐给了时任秦俑馆馆长杨正卿。杨馆长非常希望徐人伯能加入进来,曾专派文物复制专家蔡中元为他办理调动工作,但终因西安市工艺公司不肯放人而告吹。

承担复制原大秦俑任务后,玩具厂给徐人伯配备了十个助手,但都是雕塑的门外汉。他带着助手到秦俑坑以及省博物馆找资料,除了测量、画像、拍照,还要给助手们讲课,手把手地教。

他们用五天时间将主要工序干完,做成原大秦俑的坯型。但该如何烧制呢?徐人伯到各个砖瓦窑去调研,最后从半坡村博物馆五千多年前半坡人烧的小土窑得到了启发,回来连夜垒起一个小土窑,将坯型装了进去。徐人伯四十多天没回过家,吃住都守在窑前,随时观察烧制情况。

1979年6月25日,我国第一个仿古原大秦俑复制获得了成功。厂内临时展棚尽管简陋,但当身高一米八二、身着战袍铠甲、姿态威武的秦俑立在那里,展棚一下子蓬荜生辉。

7月10日,陕西省工艺美术公司提供的《仿古文物原大秦俑复制成功》一文首先在《陕西日报》刊登,该文指出,复制秦俑的目的是为国家早创外汇,多收外汇。同时配有评论员的评论“要重视文物复制品的生产”。这都充分证明了原大秦俑复制成功具有的社会轰动效应。

图片

▲本刊记者(左二)随陕西省民间艺术促进会会长陈宝风(左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牛泾民(右一)一行拜访徐人伯夫人王玉彩。

在《秦俑艺术研究》一书中,徐人伯也讲述了自己复制秦俑的过程。他写道,“我在西安玩具厂工作时期,主要是生产玩具,尽管如此,我仍旧没有忘记我是一个雕刻家,我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人民的重托,在雕塑事业上作出贡献,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上应有所作为。”

然而,首创复制成功的喜悦很快就消散殆尽。徐人伯在书中透露,玩具厂根本不重视经验的总结和学术研究成果,反而由于他复制原大秦俑的成功,在工艺公司、玩具厂间产生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不愉快,研究和复制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最后,他调离了玩具厂。

徐人伯说,当时他关于秦俑复制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发表不出来,中央电视台本来要做报道,也没了结果,最后仅在同情者的支持下,西安市科协画廊展出了他的成果和大幅照片。

揭开原大秦俑烧制之谜

或许是因为在工艺厂工作过的缘故,徐人伯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对动手实操充满兴趣。

两千两百年前,七八千个高达一米八二的全身秦俑和高达一米六三的军马俑的烧制工艺,无疑是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秦俑制作技艺消失,且成为难解之谜。

秦俑出土后,国内外前来观赏和研究者络绎不绝。有外宾愿出巨款购买,运回到他们的国家陈列展览。但我国珍贵文物是不能售卖的,因而他们要求复制原大秦俑以代替之。徐人伯认为,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在科学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若复制不出,岂不是我们太无能?

尽管徐人伯将自己成功复制原大秦俑形容为“首创之梦”,但他还是将复制经验加以总结,以《揭开原大秦俑烧制之谜》为题,发表在西安市科普协会的刊物《视野》1981年第三期。

图片

▲徐人伯为深圳锦绣中华设计制作的兵马俑坑微缩景观

在文章中,徐人伯提出了复制原大秦俑需遵照的基本原则。

一、预先考虑好泥土烧成后的收缩量:先照原样制作雕塑像,大小要比原样大一些,放大的比例数与泥的收缩量相等,各种泥的收缩量不同,要先试验,一般在百分之十左右。

二、在制成的雕塑像上用石膏制模。秦始皇时期用的是泥模或陶模。若现在也用泥模、陶模,则雕像制作时还需把泥模的收缩量计算进去,否则就得不到原大秦俑。

三、泥料和一般陶制品一样,用黏土。不同的是要求有更好的可塑性和牢固性。因此,可在泥中加适量的麻纸或棉絮,既便于制作,同时又有利于烧成。

四、由于塑像很大,有一定厚度,这样势必很重。而且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腿上,成形以后,不能移动,只能放在原地,所以必须在窑内制作,这非常不便。六千多个秦俑出土时,我们并没有见到一个陶窑,因此可以设想,秦俑不在窑内制作,也不是在一般的窑内烧制的,而是在制成塑像的原地,一个像设一个窑,把像烧成以后,再把窑拆掉,取出像来。这种活动的窑,是烧制秦俑的秘密所在。

五、在烧制时,升温要慢,烧制时间较长。为了使俑像受温平衡,应多设窑门,两面进火,并且使陶体不直接见火。

六、烧制以后,是一件新的陶俑,要想和旧物一样,则需要做旧。做旧的工艺是仿制古物的一种传统工艺,经过做旧的秦俑能取得真假难分的效果。

原大秦俑的复制成功,是艺术上的一种探索,在科学上也是一次实验。徐人伯总结的制陶方法,给此后制作巨大的、造型复杂的陶瓷制品提供了成功经验。

1979年,美国某文化团体曾愿出50万美元购买复制的秦俑,后因他们提出售出后不得再复制同一类型秦俑而没有成交。由此可见,原大秦俑复制,除了艺术上和科技上的价值,经济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徐人伯认为,秦俑复制成功的经验如何推广应用的课题,应当由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一起发力。

在深圳复制秦俑一号坑

1985年,全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进入最后阶段。受陕西省落实办领导的重视,徐人伯被列入陕西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三大案例中。1986年,徐人伯重返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并开始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和秦俑的研究。

一天,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客人来拜访徐人伯,原来是他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老同学杭观华的弟弟杭鸣时。

杭鸣时是苏州环保学院美术系主任,他受史超雄(也是徐人伯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学)的委托,设计制作深圳“锦绣中华”兵马俑一号坑景点,雕像由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制作好模子,在西安临潼兵马俑某厂制作烧成。由于造形不理想,无法完成任务,于是,专程来请徐人伯帮忙。

徐人伯重新设计制作造型,由女儿徐艳到厂内监制。三个月后,制成了六千个秦俑和秦马。徐人伯携夫人王玉彩、女儿徐艳到深圳“锦绣中华”布景组装。

“锦绣中华”将全国所有的著名风景、古迹缩小聚集在一起,场面宏伟壮观。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候一民担任顾问,并亲临现场参与设计制作。当时中央美院、东北鲁艺、四川美院、苏州、山东、河北、福建、西安等许多专家、教授、能工巧匠都会聚此地,工作紧张而有序,水平也很高。作为“锦绣中华”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坑的设计制作者,徐人伯认为这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大盛举。尽管秦俑缩小为十分之一大小,但要制作出具有真俑的艺术风貌和气势,不仅要付出一定的辛劳,更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使之达到预想的设想与结果。

据考查,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共有秦俑6000个,博物馆只出土展出了约1000多个。徐人伯在制作“锦绣中华”秦俑坑景点时,将其秦俑数量增加到3600多个,使观者可以看到在临潼秦俑馆无法看到的壮观气势,这令他十分欣慰。

经过此次创作,徐人伯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觉得复制艺术品或文物时,过去的观点是应当肖似,以假乱真为最高标准,这是不够的,应该是比真实的作品有更高的要求。在徐人伯看来,复制不应该是重复,而是一次新的创作,它在原有的文物基础上,注入了作者的艺术观念和素养,是艺术的一次再创作,会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