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龄事业到老龄产业再到银发经济,大体勾勒出我国在应对老龄化过程中发展路径的变迁历程。银发经济的亮点在于关注的群体不仅仅是老年人,还有一个庞大的备老群体,他们对服务以及产品的需求,会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新杠杆。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一个和我国近三亿“银发族”密切相关的文件,是国办发2024年1号文件,也是我国第一次出台以银发经济为名称的专项政策。文件对于银发经济做了一个新定义,即银发经济不仅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包含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是既包括“为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也包括所有“备老”经济活动,涉及“衣食住行用、康养文旅服”等众多领域。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的银发经济,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抓手。
老龄化社会的中国特点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已成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重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与之相关表述是: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时,该地区被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早在1999年,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1.2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其中,65岁以上老人数量为8600万,占总人口比重为7%。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此时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了29780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为21700万,占总人口的15.4%。按照联合国有关标准划分,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从迈入老龄化社会到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只用了24年。
更值得重视的是,我国老龄化面临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三个特征。从2022年起的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史上规模最大的退休潮,平均每年有2000万人退休。
老龄化速度是指一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称之为老龄化率,从7%至14%所用时间。法国是126年,瑞典85年,美国72年,英国46年,德国40年,日本24年,而中国仅仅是21年。
由于人口基数的原因,中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十分巨大,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1970年时为5370万人;1991年升至1.02亿,2013年超过2亿。随着出生率下降,有关方面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53年升至峰值4.87亿。
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
中国已经入老龄社会
由于人均寿命提高的原因,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规模及增长速度也很快。2010年,80岁老人数量为1904万,2021年达到3000万,预计2033年将超过5000万,2049年达到1亿,2073年达到峰值1.34亿,年平均净增加183万人,是老龄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本世纪中叶,中国高龄人口将占世界高龄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人口的总和。
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来看,中国是2800美元,而按照不变价的GDP核算,日本的数据则为15100美元。“未富先老”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不能忽视的特点。
新世纪老龄政策的发展变化
进入新世纪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重点是老年服务业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200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该《决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互助制度;建立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年后,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2006年,养老服务业与老龄产业成为重点;同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出现“老龄产业”一词。
2012年,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7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养老产业”一词首次出现;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养老服务业与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业、法律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体育产业、房地产业一道列入生活性服务业,并就养老服务业设有专段论述。
至此,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这样的阶段:认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迫切问题只是解决“老有所养”。
2013年被业界称作为养老元年。同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养老服务业”“老龄产业”“养老产业”等三个词开始频繁见诸报端,并作为“朝阳产业”迎来一轮快速发展期。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大健康元素注入到了养老产业。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养老目标是:城市日间照料社区全覆盖,农村覆盖率超过50%,即到2020年我国养老床位数量应在800万张以上。而到目前,城市日间照料社区覆盖率70%,农村覆盖率为37%,整体床位缺口高于200万张。由此可见,健康养老产业不管是从市场覆盖率还是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量,都存在很大的缺口和不足,养老服务产业未来空间巨大。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审议通过,首次提出“发展银发经济”。此后,“银发经济”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国家文件之中。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印发,将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列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五大工作任务之一。12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发布,首次在养老五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发展银发经济列入“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之中。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指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首部“银发经济”一号文件的出台,不仅突显了国家对银发经济的重视,也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支持,提出4个方面26项举措。
银发经济的不同业态
我国目前有近3亿老年人,据有关部门的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约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大约为6%左右。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银发经济覆盖面广,最基础的需求集中在照护、保健、餐饮等养老服务方面。
“养儿防老”这句话勾勒出传统中国式养老的核心。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祖孙几代人共聚一处,老人养老都是在家庭成员的帮助下完成的。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家庭结构以及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都市人生活以核心小家庭为主,通常年老的一代自己独居,养老社会化需求强烈,但绝大多数老人依然首先选择居家养老。为满足其养老服务需求的供给,传统上除了住家保姆或小时工之外,近年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化形式——嵌入式社区服务。社区嵌入式服务指以社区(小区)为单位,通过新建或改造的方式,在社区(小区)公共空间嵌入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家门口服务。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4年计划办好30件为民实事,其中一件就是“启动10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项目试点”,政府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托育、儿童托管、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
莲湖区作为西安的老城区,辖区内老旧小区多,老龄人口多,下辖9个街道办事处、131个社区,户籍人口约76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17.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9%,远高于全市16.19%平均老龄化率。2020年12月18日,莲湖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确定为“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并授牌。
今年1月,作为西安市莲湖区的重点民生项目,由陕西康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源集团”)控股建设的城市嵌入式养老综合体——康源中成·城市颐养中心,正式启动一期试运营。该中心在设计规划中秉承国际特色康养小镇持续照料CCRC养老社区的先进养老设计理念,借鉴国内各类养老综合体项目的成功经验,且区别于传统的养老综合体,将原本只有在城市郊区或脱离老人原本生活圈子才能享受到的配套齐全的综合体项目,浓缩到繁华的、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烟火气十足的城市中心,可让更多久居城市的老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社交圈内便捷地享受养老服务。
据介绍,该颐养中心所在地青年路街道常住人口4.8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7万余人,占辖区常住人口的35%。立足辖区居民实际需求,街道建成了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日间照料中心为主要阵地,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补充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人多元化需求。
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体量轻,占地面积小,就在社区内,更易被老年人接受。莲湖区大力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整合社会资源,对养老服务站进行提升改造,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嵌入式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安度晚年。目前,莲湖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率达100%。
2023年9月14日,莲湖区首批202个居家养老驿站正式启动,涵盖莲湖区所有养老服务设施及社区居委会。为了切实做好做实居家养老驿站服务,莲湖区民政局精心选取了在辖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比较高的区虚拟养老院、金牌护士两家机构负责提供服务,居家养老驿站通过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就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行、助浴、助医”等专业化“管家式”服务。
居家养老驿站是在莲湖区构建区、街、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扩展面向家庭服务延伸的第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养老服务和社区资源,设置于社区居委会、养老服务机构以及老年人居住相对集中的院落。居家养老驿站破解了居家养老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补齐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上门服务中的短板,能够为老人提供更便捷、更实惠的服务。
莲湖区以西安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运用“互联网+养老”模式,多渠道创新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了具有莲湖特色的虚拟养老院。
“莲湖区虚拟养老院”由莲湖区民政局联合金宝美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不仅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难题,也实现了智慧化居家养老。通过“虚拟养老院”老人不离家,便可轻松愉快地享受养老服务,这种方式很受老年人欢迎,而且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全程监督,让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莲湖区运用“互联网+养老”理念,以莲湖区虚拟养老院1个平台为核心,线下养老服务资源与线上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2种方式为融合,区、街道、社区等3级养老服务设施为框架,“5930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医疗养老机构、养老社会组织4个抓手为枢纽,虚拟养老、睦邻共享互助养老、日式介护、文化享老、暖分助老等5种养老模式为推手,N个平台加盟商为补充,形成“12345+N”的莲湖全域养老新模式,全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
为了解决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吃饭不便的问题,莲湖区民政局将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养老服务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运营,充分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公建配套用房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建设助餐服务点,积极动员引导社会各类主体多元、多渠道参与社区嵌入式助餐服务,并根据新建、改建的情况分三类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最高可获10万元。同时,结合莲湖中心城区的特点,引入公益创投项目,推出灵活机动的“老年便民餐车”服务,降低运营成本,补足助餐盲点。目前,莲湖区共建成23个中心厨房、15个社区食堂、28个助餐点,创新推出5辆移动便民餐车,基本形成“中心厨房+社区食堂+院落助餐点”三级助餐服务模式,助餐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
大兴东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内部配套康养室,阅览区,休闲活动区以及多功能助餐区等多个区域,可同时满足50名老年人的使用需求。辖区内的老年人在自家院落就能享受到及时可靠的康养照料服务,照料中心配有专业的护理团队,老人只要有需要,打一个电话,五分钟内就能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护理服务。
去年,依托莲湖区嵌入式家庭养老床位项目,日间照料中心为有需要的老人家里安装了护理床、智能手环、感应器、活动传感器、溢水报警器等智能化设备。这些设备接入莲湖区“虚拟养老院”平台,实现实时采集健康数据及一键呼叫功能,能够为老人及时提供救助、护理、家政等专业服务。
莲湖区民政局与卫生健康局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社区化,将全区划分为9个管理片区、131个管理网格,打造“15分钟养老圈”和“15分钟就医圈”。目前,全区已建立3个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设置家庭医生工作室70家,130个家医服务团队,通过与已经建成运营的127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紧密协作,使辖区老人享受到医养结合服务。
莲湖区还推动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结合,探索试点家庭病床,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单位,将医疗护理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家庭,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血压血糖监测、更换引流管、康复训练、肌肉注射等医疗护理服务,积极探索家庭病床试点工作。
为突破养老服务瓶颈,结合不同老人的实际需求情况,从2017年开始,莲湖区开展嵌入式家庭以床养老工作,通过政府采购程序,聘请专业企业,对嵌入式以床养老审批管理系统的基本信息录入、审批流程实施监督、新增减员动态情况、报表自动生成功能、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等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实现三级审批管理,截至目前,系统审批录入老人数达到3000余人。
养老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和专业团队共同参与。莲湖区每年投入100余万元,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事业发展,每年10个公益创投项目中,为老服务项目不少于5个,以拓展养老服务的范围和形式,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年人的“诗和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显示,中老年旅游者成为重要客源,老年旅游具有广阔前景。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十四五”末,我国出游率较高、旅游消费较多的低龄健康老人将超过1亿人,老年旅游收入有望超过万亿元,老年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2015年12月,中国老龄产业协会老年宜居养生委员会发布的《旅居养老服务机构评价准则》(T/CSI 0003-2015)提出,旅居养老是老年人在常住地域以外的城镇旅行并居住,单次旅居时间超过15日;在旅居过程中,享受各类适老服务,进行养老的生活模式。
夏季北上避暑、冬季南下避寒的“候鸟式”旅居,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旅游新方式,避暑游、避寒游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旅游业态。对于退休有闲有钱的活力健康老人来说,“旅居生活”成为一种新风尚。
老年人外出旅游,一般以健康养老为主要目的,其中那些有着良好家庭经济基础的老年人,选择了旅居康养的生活方式,催生出候鸟式旅居养老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暖冬旅居康养。冬季南方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舒适的气候条件,到南方过冬逐渐受到北方老年群体的追捧。广西北海、云南昆明、大理、西双版纳等成为追捧之地。
二是夏季避暑旅居康养。夏季,贵州、宁夏、甘肃、青海等气候凉爽,吸引老人前来避暑。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力发展“候鸟式”旅居养老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多业态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黄河文化资源、温泉资源、山地资源、枸杞资源以及葡萄酒等资源,宁夏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乡村康养、中医药康养,将葡萄酒、枸杞、滩羊等优势特色产业嫁接融合,打造出了许多“出圈吸粉”的特色文旅IP;同时,还融入医养、游养、膳养等新业态,打造了沙漠康养旅游度假区、黄河民俗生态康养村、南华山森林康养基地等新场域。
2022年7月,宁夏民政厅与福建省民政厅签订了“闽宁协作——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2023年,宁夏继续探索发展以福建、广东、山西、云南等省份为龙头示范的双向康养旅居养老,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打造“乐享塞上·颐养宁夏”医养康养品牌,并同步推进春夏秋三季区内南北互动的旅居养老。
去年7月,赴闽旅居养老体验“首发团”启动,近4000名老人开启幸福旅居生活,宁夏旅居养老实现从“施工图”到“实景画”的转换。
宁夏民政厅将与文旅等部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制定市场准入标准,畅通旅居养老要素流动,稳步推进“旅居+”融合发展;先期在五市试点打造5家旅居养老示范单位,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省域协作协同、养老机构与旅行社互通联动,探索多元化、多业态康养旅居新模式,聚力打造具有宁夏特色的旅居养老品牌。
来自贵州民政厅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到贵州避暑和旅居养老人口近1000万人。在贵州有很多可以避暑的地方,其中六盘水最被大家熟悉。作为全国首个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中国凉都”六盘水赋予了夏天强大的避暑功能,聚集食、住、行、游、购、娱多元业态为一体,并从“以气候引人”逐渐过渡到“以气候留人”,六盘水由此一举夺得《2023中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第一名,并入选“中国生态旅行·避暑度假推荐榜”第四名。
三是景区旅居康养。依托山林、湖泊、滨海和温泉等自然生态资源,形成山水疗养基地、温泉享老基地、风景享老基地等组合式景区旅居养老模式。
贵州省专门编制《森林康养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构建“一核四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到2025年,全省将提升建设森林康养基地70个,森林康养步道达到300公里的目标。
老年人泡温泉有利于缓解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特别是能够防治胃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老年疾病。目前全国已经涌现比如四川螺髻九十九里、内蒙古阿尔山温泉、腾冲热海温泉等一批著名的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
在长寿主题旅居康养方面,从2007年开始,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开始评选中国长寿之乡,2019年还发布了新一届《长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T/LXLY 0001-2019)的行业标准。截至2019年,已认定的82家中国长寿之乡,广西省独占30家。长寿之乡凭借品牌优势积极发展旅居康养项目,受到一些老年旅居康养群体的广泛关注。
2023年3月22日,首届康养中国论坛暨中国康养大会北京峰会在京举行,大会发布了“2022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四川雅安位列排行榜第五名,至此,雅安已连续四年位列前五名,连续五年位列前十名。
近年来,雅安坚持“立足雅安、融入成都、辐射川西”的服务方向,以建设“健康雅安”为目标,结合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倾力打造川西医疗高地、川西宜养幸福地、川西健康屏障,通过强化康养政策支持、做实产业发展规划、提升医养服务能力、推进业态融合发展等举措,加快推动川西医养中心建设,基本形成了健康“医养”、生态“游养”、运动“体养”、静心“禅养”、食疗“药养”五养融合发展格局,“天府之肺康养雅安”“成渝后花园宜养幸福地”的康养品牌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023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低龄老人消费更具活力,升级型消费需求明显,但是,老年人消费环境仍需进一步适老化提升。“数字鸿沟”成为影响老年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应化“数字鸿沟”为“智慧引擎”,促进智慧康养与智慧文旅融合发展。营造全过程无障碍的老年旅游环境,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获得社会尊重,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无形障碍”。
智能养老成为趋势
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旺盛和迫切,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谋划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
为加大优质老年用品供给,工信部先后发布两批老年人用品产品推广目录,聚焦老年服装服饰、陪护机器人、智能监测仪、多功能护理床等631个优质产品,同时编制了九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加大对老年用品倾斜力度,推广了一批契合老年人需求的创新产品,着力提升老年用品的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和品牌认可度。下一步,将针对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等不同的场景需求,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更多人性化、品质化、品牌化、实用化的老年用品。
2021年,美的推出适老化家电品牌美颐享,旗下产品集中于厨卫大家电,包含热水器、燃气灶、油烟机、烟灶消套装、洗碗机这几类产品,在功能设计和营销场景上都对标银发一族的适老化需求。如热水器配置摔倒呼救功能,并将这一功能放进浴室湿滑老年人易跌倒的场景里进行推广;燃气灶主推防干烧功能,并将这一功能放进老年人记性不好忘关火的场景里进行推广;洗碗机则是通过老年人弯腰洗碗累、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等场景触达消费者。
海尔则将整套养老家居方案引入进商业养老地产项目。格力以单个产品进行零售端试水,推出“馨天翁”长者空调,该款空调在冷热送风、遥控器面板、语音播报、智能互联上进行了适老化设计,关切了老年人对温和制冷、持续保暖的需求以及操作便捷等需求。
智能家居是未来家居的发展方向,它能让老年人生活更加安全、方便、舒适。比如,智能健康监测家居能够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如心率、血压、血糖、血氧等生理指标,同时还能监测老人在家的行为和状态,如是否有摔倒风险。这种家居可以提供无缝化的照护和监管,使老人的生活更加安全。
智能照护机器人是一种能够以机器人的方式替代人类完成日常照护的设备。这些产品通常基于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自主地移动和交互,为老年人提供陪伴和帮助。还可以陪伴老年人聊天、提供护理服务,如帮助穿衣、喂食、按摩等,也可以提醒老年人按时吃药、运动、检查等。
2021-2022年,重庆市累计生产约2925万台老年功能手机、10.4万套服务机器人,皆可满足老年人通信、上网、娱乐等数字服务功能要求。截至2022年底,重庆市先后有多家企业和街道围绕应用场景,强化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建立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实时采集健康数据,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诊疗、家政、文娱等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不仅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养老深度融合,而且在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可复制推广和提供健康养老服务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经最终评审、公示,先后被评选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和街道。
平安保险创新推出居家养老“住联体”
成都市还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老年人通过穿戴智能设备、呼叫平台、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实现呼叫接入受理、服务供需对接、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清算等数据感知能力,打造“数字化养老院”。同时,鼓励特殊老年群体使用智能居家养老监护产品,结合人体感应、跌倒报警器、智能床垫等硬件支持,建立健康数据档案、健康分析报告,运用大数据技术防范社区居家养老风险,强化老人安全防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统筹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双轮驱动”,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八师石河子市依托八师石河子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照护服务。
文娱旅游需求催生出针对老年人的娱乐教育行业。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显示,低龄老人升级型消费需求明显,除了基本日常生活品的购买需求,对文化娱乐、时尚服饰、电子产品、保健产品购买意愿更加强烈。
京东发布的《2022“银发族”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老年网购者有很多是“运动健身家”,跟上了当时流行的户外露营风,如野餐用品、帐篷、军迷装备等品类购买增速亮眼,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也深受老年人关注。
老年大学是老年人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老年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曾提到,截至2019年底,我国老年大学数量约7.6万所,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龄学员共有1300万余人,仅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
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英利介绍,2023年3月,国家老年大学挂牌成立。截至2023年底,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5.5万个老年学习点。
60后、70后逐渐进入退休阶段的“新中老年人”群体,他们中不少人受过良好教育,较早接触互联网,相较于传统长辈,他们乐于“向内探索”,有着较强的付费能力和自我满足付费意愿,对实现个人成长的需求也更高。有数据显示,除了必备的生活支出外,这部分人群更偏好追求精神满足,近六成中老年人群每月在精神需求类的产品或服务方面有支出,包括旅游旅居(30.4%)、社交娱乐(25.5%)和文化教育(24.0%)。
银发经济大有可为
一个叫“锣钹科技”的企业,其主要业务是提供包括音乐创作、练习、教育软件、智能乐器、乐器智能硬件等,企业主打产品为“自乐班”APP,该产品在苹果APPstore发布后,在音乐付费类应用榜上取得了排名第一名的成绩。据2023年的公开报道,该APP用户三年达到20多万人,且60岁以上银发用户占到70%以上。该APP能在“新老人”群体中撬开广大的市场,根本在于让乐器学习变得简单,同时分享和互动功能较完善。自乐班可以概括为线上虚拟乐器和社区,社区恰是社交意愿强烈的银发一族最易聚集的地方。
一批专门服务中老年女性的银发文娱创新企业也脱颖而出。比如糖豆广场舞教学APP,这个以广场舞内容服务切入的中老年社区抓住老年人群娱乐生活需求,找到差异化用户定位,瞄准银发“新流量”群体,抓住广场舞爱好者垂直细分人群,在流量红利衰竭背景下,取得快速增长。
《2024女性旅行消费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以来,5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出行订单增速最快,高达205.6%。携程方面表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女性愿意通过旅游融入目的地生活,穿越热带雨林、体验登山和滑雪、自驾走遍全国几十个城市,了解当地人文历史。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雪永表示,可以从两个维度认识银发经济:其一是由于增龄导致身体机能衰减,带来以照护为核心的需求,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需求;其二是低龄健康的老年人,追求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引起的需求。张雪永称,前者是被动的需求,而后者的主动性,是激发银发经济市场活力的关键因素,是庞大的增量市场。
银发经济具有三个特征:复合型、综合性经济,比如上门护理的同时也需要提供生活服务和陪伴服务;慢经济、长经济,刚开始比较难吸引客户,而一旦吸引之后,客户忠诚度非常高,需要企业脚踏实地深耕;体验经济、信任经济,需要投入感情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银发经济市场广阔,企业既要找到自己的精准客户,也要找到客户的精准需求,以此创新商业模式,就能在银发经济这片蓝海逐浪成功。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