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笔记 >> 正文
寻找西安工业遗产(《新西部》2021-10)
2021-11-08 16:15:10 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10期

◎陈小玮

西安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布局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不同经济建设时期留下的工业遗产,不仅见证了西安近现代工业化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西安将遵循“保护为主,以用促保;夯实机制,协同合作;明确路径,多方保障;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一批集城市记忆、知识传播、创意文化、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活秀带”,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西安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2021年8月30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推动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方案》提出要支持设立重要工业遗产博物馆、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传统行业博物馆等,鼓励设立市工业博物馆,推动建设分行业、分区域工业博物馆体系。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培训、研学旅行、演出展览、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

近年来,西安市保护利用工业遗产成效显著,以下四个案例涵盖了西安20世纪30年代现代工业之开端、“一五”以及“三线建设”不同时段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在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方面,这几个案例都做出了多元探索,为西安打造更多“生活秀带”提供了参考。

▲大华1935具有标志性的齿轮铁门

大华1935:“文化+艺术+商业”跨界街区

今年国庆前,大雁塔地铁站有很多闫妮为西安代言的海报,其中一幅是:漫步大华1935,是西安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大华1935,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与西边的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隔路相望。因大华纱厂建于1935年,故得此名。

从S街区进来,最先看见的是一幢用大大小小齿轮组合而成的铁锈色的门,其实更像牌楼,上面有四个银色阿拉伯数字“1935”。

S街区以北的所有建筑群落,皆以“某”车间命名,N字打头的四个,E字打头的两个。

大华纱厂的老大门面南,水泥立面。门楣上“长安大华纺织厂”由“关中大家”寇遐所题。这个区域现在是一个网红打卡地,不少人穿着汉服来拍照。

从这个门进去,就是老南门院落。这个院子曾是高级职员的办公区。作为民国特色的建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中西结合,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布局,比如,斗拱式的入口柱顶,红瓦斜坡屋顶,青色的清水砖墙面;在建筑结构及立面设计上又带有西洋风格,比如,罗马柱支撑的入口雨篷,拱形的窗子,正立面设有外廊等。

墙上的五幅五六十年代的宣传壁画,均出自工人画家之手,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当时工厂的文化生活特点。现在已用玻璃保护了起来。

N1车间是1988年将石凤翔大公馆拆后建的。最年轻的N2车间,1994年建,24000平方米,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材、结构和设备。E2车间由原大华纺织厂1935年建的老布场厂房改造而成,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这是西北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单层钢结构锯齿顶厂房。2011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发现。原车间大门原貌保存,“生产车间”四个字是繁体的,最上边有大华纺织厂的厂徽——由齿轮、梭子、纱锭组合而成的,由石凤翔设计。

E2车间东半部分为西安大华博物馆,该馆完整地保留了大华的“灵魂”,包括旧时的照片、工人生活的家具器物、老式纺织机等。

大华纺织,其源头可追溯到洋务运动。1912年,湖北商人徐荣廷承租了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四局”。经过八年艰苦打拼,1920年创办裕华纺织股份公司、武昌裕华纱厂;1921年,创办大兴纺织股份公司,建了石家庄大兴纱厂。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国内明达之士力昌开发建设西北。1932年底,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力促陇海铁路西延至西安。

1934年4月,石家庄大兴纱厂派人到陕西考察建厂条件。获知西安不仅具有原料丰富、运输便捷、产销条件优越等发展优势,还得到时任陕西省主席邵力子、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的大力支持,大兴董事会决定在西安建立大兴二厂。

11月,石凤翔一行八人,在西安参府巷(现菊花园)17号惠公馆设立了大兴分建处,并开始选址购地,最终在邻近火车站的大明宫含元殿东侧购地122亩建厂。12月11日,大兴董事会通过决议,将大兴西安分厂正式定名为大兴纺织股份公司,任命石凤翔为大兴二厂经理兼厂长。

大兴纺织是西安当时仅有的现代化机器纺织厂,曾产生了西安市第一度工业用电;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之一,走出了中国西北工业的第一批女工。

大兴二厂开工半年,即获取利润20万元法币。石凤翔在征得大兴裕华公司董事们的同意后,扩建生产规模,使工厂的细纱生产能力达到5万锭,同时,设立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35年8月1日,西安大兴二厂更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

1936年8月,大华纺织厂再次扩充规模,分别向日本丰田纺织机制作所、日本远洲自动织机株式会社订购纱机13000锭、阪本式自动织机500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纱、布机已运抵连云港,公司借用与公司主要股东有投资关系的中兴矿的一列煤车,将机器抢运到西安,并于10月安装完毕。

自1938年起,国民政府在后方实行花纱布战时军事统制。长安大华纺织厂每月生产3万余匹军需用布,占生产总量的70-80%。1939年至1942年间,大华每月贡献抗战军需约值旧币70万元以上,为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的重点目标之一。

1939年10月11日午后一时许,日寇出动飞机12架进袭西安,在大华厂上空投下炸弹及燃烧弹50余枚,以致纱厂几近全部焚毁,棉花烧去25000担,炸毁工人食堂两栋,其他房屋住宅60余间,工人死伤40余名。1941年5月6日,大华厂再次遭敌机轰炸,厂内外共落炸弹20余枚,炸毁拆包机一部,烧毁棉花5000余斤,炸毁工人食堂一栋。1941年12月2日,敌机又至,在厂内投燃烧弹4枚,击中棉花仓库,烧毁棉花1465包,损失约百万余元。三次轰炸使大华元气大伤,生产严重受挫。

在E2车间的东边,有一块“中共西安大华纺织厂总支部旧址纪念碑”。大华纺织厂是西安地区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工厂,也是西安工人运动的发源地。

1938年春,中共西安市工委职工委派委员王若望到大华纱厂,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王若望挑着筐子,假借到工人宿舍收破烂,给工人送去宣传抗日的进步书刊,并在他们当中先后发展了两名党员。4月,大华纱厂党支部成立,张志学任支部书记。

大华纱厂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成立读书会;创办“努力三日刊”墙报,进行抗日宣传;成立歌咏队,为本厂工人和周围群众演唱救亡歌曲,还到医院为抗战伤员慰问演出。1941年1月,因遭国民党特务破坏,大华纱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

1949年5月,大华纱厂地下党恢复了活动。西安解放前的半个月,胡宗南计划撤退前要将发电厂、火车站、大华纱厂等炸毁,破坏西安的工厂及交通。大华纱厂地下党按照市工委指示,迅速组织工人纠察队,日夜巡逻护厂。5月20日清晨,胡宗南余部20余人,带着炸药包,强行将南门侧门炸开,闯进厂内寻找发电机等目标。工人们与他们斗智斗勇,保护住了发电机等核心部位。

1951年,大华纱厂全体职工在完成原有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加班加点,历时半年,用加班所得资金购买了一架米格战斗机,命名为“大华工人号”,捐献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华纱厂经历了六次较大改造。从1951年公私合营大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秦厂,到1964年陕西公私合营大华纺织厂;从1966年国营陕西第十一棉纺织厂,到陕西大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再到2008年10月宣布政策性破产。

2011年,大华整体移交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在对工业遗存实施“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基础上,启动“大华1935”项目工程。

2013年,具有公共性及文化价值的博物馆及小剧场集群正式运营,实现了工业遗产向具有体验性的城市街区的转变,正如大华博物馆入口那幅由老式织布机零件拼装而成的凤凰一般,大华由二产转向了三产。

46911

▲原大华的动力车间改造成了街头梦想公园

直到2016年,园区中除南区餐饮商业聚集区、北区精品酒店、大华1935剧场和大华1935博物馆外,其他区域建筑外墙和屋面虽改造过,但室内均空置着。

随着《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的逐步实施,大明宫区域迅速发展,加之西安火车站北广场落成及地铁四号线的开通运营,大华1935的区位已由城市边缘转为中心地段。

2017年到2018年,大华1935迎来二次更新。

2017年7月,复星蜂巢与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集合了多家业界知名设计咨询团队,希望通过新一轮更新,以商业性再利用为目标,重新激活大华1935还未启动运营的大部分空置区域,通过丰富活跃、年轻新鲜的业态引入,实现更深层次的价值体现。这次对园区的总体定位是“文化+艺术+商业”跨界文艺商业街区。

大华1935面临很多保护性要求限制:一方面,项目位于大明宫的遗址缓冲区及建设控制地带,地下范围为大明宫东内院遗址,地上及地下均属于文物重点保护范围;另一方面,在2016年编制的《大华纱厂旧址保护管理规划》中,明确规定其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在风貌、高度及地下空间方面均不能有所突破。

2019年10月25日,大华1935作为潮玩商业综合体全新亮相。汇聚了7个西北首家旗舰店,以及多家年轻时尚的新业态,吸引大量的消费人群。

E1车间,由1979年拆改后的车间改造而成,除保持原来东边小剧场集群外,在西边增加了影院。E2车间西边增加了部分的商业功能。N3是动力车间,充分利用了原地面管沟空间,呈现出独特的下沉式设计,实现初级、中级、高级滑板街式区域和滑板碗池相结合的室内滑板场地,即街头梦想公园,以供滑板爱好者一年四季在这儿练习。这里还举办过中国滑板联赛西安站、世界滑板日西安站的比赛。

坐落在大华内的巷往书店与一般书店有所不同,店面被划分成若干连通的小空间,除了书,还有各式各样的家具、黑胶、香薰、文具等,吧台提供咖啡和点心,是一个能让人安心待一下午的地方。

截至2019年底,累计客流148万人次,销售额达1.1亿元。或许是因为疫情的影响,国庆前去大华1935,发现很多餐饮摊档都处于歇业状态。

第二次更新是在前次物质性改造基础上,在尊重历史、最小干预的原则下,实现商业逻辑的植入,该设计方案获得省市文保专家及文保局的高度认可。

2014年6月,大华纱厂旧址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入选陕西省首批25个“文化遗址公园”名录;2018年1月,被列入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2020年,由全球领先专业机构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举办的世界建筑环境论坛暨“RICSAwardsChina2020”,“大华1935”项目荣膺“年度城市更新项目”冠军荣誉。

西北一印:半坡国际艺术区

从半坡地铁一号线C口出来,往东南方向沿纺织城西街走不远,就是半坡国际艺术区。艺术区位于1961年所建的西北一印旧址,大门外的石碑显示:西北一印旧址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艺术区的大门,依然是过去西北第一印染厂(下简称西北一印)的老门,四个不高的水泥立柱,将大门分为走车、走人的通道。正对着大门的是艺术区的中央通道。中央通道最北头,展示了三台国营西北第三棉纺厂建厂时第一批投入使用的有梭织布机,一直使用到2014年停产为止。这是半坡艺术区的藏品,也算是纺织城过往的一点印记。遗憾的是,这个艺术区既没有西北一印也没有纺织城的专门博物馆。

半坡艺术区所在的西北一印,是国家“一五”期间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印染厂,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印染厂。主厂房破土动工于1957年3月,1960年7月1日竣工验收合格,正式投入生产。而早在1959年1月,即已开始接受国家生产任务。

67DE6

▲半坡国际艺术区大门

“一五”时期在西安东郊建的纺织城,除西北一印外,还布局了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是“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纺织城的建筑,当年由苏联专家设计援建,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

西北一印国家投资额为2403万元,从破土动工算起,到回收建厂的全部投资仅用了49个月。西北一印为西北国棉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产品漂染、印花。

在中国现代印染行业中,西北一印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建厂到1997年,一印共生产各种印染布35亿米,实现工业产值约50亿元。上交利润税金和折旧基金3.5亿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5倍。其高峰期为1960年到1980年代,产品遍及前苏联、古巴、越南、东欧等30多个国家,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1998年,全国纺织企业都在限产压锭,减员增效。这一年的下半年,政府主管部门决定,由中国华诚控股集团公司对国棉三厂、四厂、六厂、西北一印实施兼并重组,享受国家停息挂账政策。后来因为发展思路的调整,各个企业依然各自独立经营,只是更换了厂名,比如,西北一印变为唐华一印,随后,西北一印就停产了。

空荡荡的厂房闲置几年后,迎来了一批艺术家,纺织城艺术区横空出世。

2007年,“首届西安当代艺术文献展”预示着艺术区的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聚集了近百名艺术家、70多家艺术工作室及艺术机构入驻。艺术创作者先后入驻,展示、展览活动逐渐增多后,这里的文化气氛日渐浓厚,昔日的破败工业园区变为西安城东的文化艺术区。

陶艺家李红兵是发生器艺术空间创始人、杠杠文创联合创始人,也是首批进驻西北一印中的艺术家之一。

“那时候一月一平方米租金只要5元。”李红兵回忆道。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手艺人”,他认为“艺术是在一个自我、自发的一种状态下产生,但纯艺术又无法养活艺术家,只能在商业与艺术间寻求平衡。”

艺术家的进驻,使得西北一印免除了被拆的命运。

自2007年始,西北一印老厂区内自发建立了纺织城创意产业协会,老厂区的工业遗存也是由艺术家们自发组织建设的,由创意产业协会对老厂房及其他工业遗存进行统一管理出租并对外开放,主要以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吸引艺术机构及艺术家们的到来,并将厂房布局划分为A区和B区,前者多为私人艺术工作室,后者多为艺术家的交流平台。

2012年7月,为响应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展文化大省的战略,在原自发形成的纺织城艺术区基础上,陕西经邦文化与灞桥区政府联手斥资1.5亿元改造艺术区,保留并改造核心区主厂区,对周边原有建筑物加以针对性改造,并在周边增设餐饮、酒吧、商店、酒店等服务设施。纺织城艺术区也被“半坡国际艺术区”的名称所取代。

半坡国际艺术区对工业厂房内的格局再次进行了调整,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吸纳包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空间、汽车改装工作室、生活沙龙、运动俱乐部、影视空间、摄影基地、酒吧等业态。

这个占地187亩的开放性艺术园区的定位是:打造成一个集历史文脉、当代艺术、文化产业、建筑空间、休闲观光于一体的艺术园区,并成为西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面、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基地。

半坡国际艺术区总体发展遵循保护性利用为主,改造和整理为辅,少量补充兴建的原则,大面积、高标准进行绿化、景观、水景、雕塑、浮雕建设,打造一个集历史文脉、当代艺术、文化产业、建筑空间、休闲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园区,形成西安市最重要的艺术家创作基地和公众参与艺术、享受艺术的中心场所。作为新长安文化艺术的全面集结地,这里也是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西安中国画院等文化机构以及众多独立艺术家创作、展览、进行学术研讨等活动的场所。

3F557

▲咖啡馆也艺术

2012年春天记者采访纺织城艺术区时,这里还是很清冷的样子,很多工作室都是大门紧锁。今年国庆节再次来艺术区,发现人气好了很多,拍照的人很多,尤其喜欢与涂鸦墙互动。这种情景令记者想起马来西亚的槟城,因为有全世界最有名的街头艺术画,吸引游人满城寻找着与画作互动拍照。

半坡国际杠杠美育中心就设在艺术区A区,大门左边墙上的“西安半坡博物馆产学研基地”颇为显眼,右边挂着非遗研学实践基地、全民美育艺术展览空间等十多块铭牌。

走进美育中心,东墙是长长的陈列柜,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陶器。墙上一幅介绍陶艺的文字将陶艺描述为“火与土的艺术”。这里也是艺术发生器的生产场所,一张白色写字板上列有生产计划。一位女工作人员正在网上用埙吹奏《我和我的祖国》。“我们的老师都是斜杠青年,多面手。”李红兵介绍说。

20世纪90年代,李红兵在半坡遗址博物馆做文物修复。他看到陶埙的制作文献,对比博物馆里出土的单孔陶埙,多次试验与朋友一起复原烧制了陶埙,将历史上的五孔、六孔陶埙改为现在普遍流行的十一孔陶埙,陶埙的器型和音色有了改良。陶埙这种古老的乐器,成为西安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而畅销不衰。

六千多年前,在黄河流域支流浐河河畔,有一支古老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部落——半坡部落。半坡人发明陶哨,最早用于模仿小鸟、鹿的声音,起诱捕猎物的作用,也给自己的族人传递消息。后来,陶哨演化为陶埙,又由一孔发展为十孔,音色音域更为丰富,在夏商周时期成为礼乐。陶埙是水、土、火的结晶,是乐器中的活化石。

2011年,他与几个挚友经过多年的试验,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金丝铁釉,创建“东土天工”陶艺品牌,主营手工茶具、花器、陶瓷雕塑等品类。他坚守用此地物料做此地风格的陶艺作品,他研发的金丝铁釉,同时具有黄土的厚朴,又带有金属质感与光泽。

李红兵曾给黄土画派著名画家刘文西,制做过一套金丝铁釉茶具“一颗莲子”:仿莲蓬盖碗,荷叶状托盘,莲花茶盏;为著名画家崔振宽的美术馆制作一套汉白釉的“昭陵六骏”,浮雕工艺,雄浑凝练,具有汉白玉的肌理;他研发了一套金丝釉色茶具“致敬柳青”:金丝釉色高足茶盏,高足瓠瓜侧把壶,镂空山石状的壶把手,表现了作家柳青中国脊梁的崇高精神和文人风骨。

2021年6月,李红兵的陶艺作品——金丝铁釉系列茶具“一颗莲子”,以独具陕西地域特色和文化价值的陶艺风格,斩获2021年西安市旅游商品大赛最具商业价值奖和参赛作品铜奖。

李红兵与陶艺结缘四十年,一直在探索。在传统制陶工艺中添加新材料:金属与陶釉、陶泥融合后烧制的窑变色,以表现工业社会钢铁水泥的特质;他将红木、银器、金器、彩色陶珠、做旧的黄铜用在陶艺创作中,赋予陶器多元化的现代美感。

除陶艺外,李红兵还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领域:2017年,“发生器艺术空间”在艺术区启动,作为中国斜杠青年的聚集平台,至今已举办策划了20余场艺术展览。斜杠青年聚集地的愿景是“100+艺术家、手工匠人、设计师”。

“沉浸式教学,给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青少年和陶艺爱好者了解中国陶文化,通过陶艺学习增强艺术审美。”这是开办杠杠半坡美育中心的初心。

半坡美育的负责人张琳说,半坡美育是西安半坡博物馆惟一授牌的研学实践基地。有专业陶艺体验区、古建木艺体验区、艺术文化综合实践基地,是一站式美育综合体。

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佳研学课程”的《陶醉六千年》,是半坡美育的王牌研学课程,在这里,研学者不仅可以亲自制作埙,还能三分钟学会吹奏。半坡出土的埙乐,被考古业界认定为史前时代的重要原始乐器,是文明始肇的开端。埙有一定的吹奏难度,而李红兵专门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陶埙,则大大降低了难度。

作为国家级研学基地的半坡美育,2017年荣获全国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2018年,响应国家“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成立“半坡博物馆产学研基地”;2019年,践行国家素质教育政策,启动《发现中华之美》系列研学活动;同年,“半坡美育讲堂”开坛,邀请全球行业领袖莅临长安做公益演讲。凭借出色的教学理念,半坡美育中心被西安美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和西安市半坡博物馆评为指定陶艺产学研基地。

2018年至今,杠杠美育接待8万人次,研学团占67%。除西安外,还有北京、上海、广东、山东、山西等省市游学团,也有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外的研学团。

尽管在采访中李红兵多次强调,“这里已经没有纯粹的艺术”,但作为一个“手艺人”,他的经历又分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艺术区的成长。

西安圈子:老西安人的文化记忆

一个甲子之后,西影集团(简称西影)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拆掉围墙,开放西影。

2019年,“西影圈子”便逐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西影电影艺术体验中心,即陕西首家电影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1万平方米的展馆由电影老爷车博物馆、电影胶片收藏库、大话西游奇妙屋、电影制作技术科普体验区、世界电影放映机收藏博物馆、西影厂史馆等九大主题展区组成,作为西北首个以电影为主题的博物馆,为西影电影、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

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西影电影博物馆”授牌仪式在西影圈子举行。

6FE79

▲西影的老办公楼

今年国庆期间,西影TIME——电影艺术主题综合体正式开业。为烘托气氛,西影圈子推出了“艺术即生活——西影TIME开业暨电影艺术生活季”等一系列全新电影艺术生活方式。

来到西影圈子的人,一定会被四处高低大小不等的红砖房所吸引,这都是参照前苏联电影制片厂的样式建造的。

西影1958广场,一座三层红砖办公楼,门廊上面有黑色大字“西安电影制片厂”,便由苏联专家设计。楼前,一组由胶片、放映机等组合而成的雕塑基座下面,一行“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大字,显示的是西影的实力。孩子们在喷水柱组成的拱廊里来回穿梭、奔跑,调皮的还会把脚放在水柱的落点,待水柱落下的一瞬间及时抽离,享受自己的敏捷。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北建立新的电影工业基地。1956年陕西省委开始筹建西影。1958年,西影在距大雁塔不远的一片麦田地里诞生了。第一批参与建厂的西影人,许多来自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延安电影团。西影厂门前的一条东西向的马路,被命名为西影路。

建厂初期,在一无厂房、二无人员、三无专业人员的条件下,西影开始拍摄第一部新闻片《陕西简报》;1958年,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古都青春》完成拍摄。

西影是陕西惟一的大型影片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西北成立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影片生产基地。它的成立,也开启了陕西乃至整个中国的电影之路。

1958广场的右侧,是一条通向西影圈子深处的星光大道。沿大道路面刻写着知名电影人的语录,路的两边是一座座立在石质基座上的各类电影节的奖杯,第一个奖杯便是“金熊”。1988年,西影厂拍摄的《红高粱》拿下了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让中国电影界在世界影坛扬眉吐气了一次。

一座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影棚,同样是前苏联风格的红砖建筑,见证了西影的辉煌:《老井》《大话西游》等28部影片曾在这个影棚拍摄。对面的置景车间现在是一家餐厅,很多人会以此为背景排照留念。

不远处,就是西影体验中心。

去西影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去西影电影艺术体验中心了,这里可是陕西第一个电影艺术互动体验空间。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就是第一个互动创意陈列装置——《面具》。在300平方米的空间内,上下高度不一悬挂着经典电影角色的面具,配合着四周的玻璃幕墙,墙上也会倒映出来你的脸孔,与这些悬挂的面具融为一体,让你沉浸在“电影”中。

早期电影中,老爷车经常是一个重要道具,也是一部部大片中浪漫与优雅、复古与高雅的代名词。在老爷车博物馆参观,犹如走进一场复古的汽车展。博物馆入口,陈列了一辆1949年生产的英国劳斯莱斯,算是镇“馆”之宝。这部老爷车是当年西影拍摄《西安事变》时购入的,在影片中作为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专车。后来该车还参演了《东陵大盗》《天与地》等影片。除了这辆劳斯莱斯,博物馆还有参演了《西安事变》杨虎城专车的一辆美国福特汽车、曾服役河南省委后来调拨到西影厂的苏联吉姆汽车、参演过《紫禁城》《彭大将军》等影片的美国普利茅斯车、美国希尔曼和美国斯图贝克车。展区中的一辆青色的老爷车非常显眼,这是波兰汽车制造厂50年代生产的汽车品牌——华沙,在中国保有量不多,除拍摄电影之外,它也曾是西影厂厂长吴天明的公务用车。

体验中心二楼的《大话西游》奇妙屋,是一个以大话西游电影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区。

从1895年电影诞生开始,电影就是以胶片为主要媒介,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代替了胶片,胶片电影也渐渐成了历史。电影胶片收藏库存放了西影厂从建厂以来拍摄过的所有电影胶片。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触摸胶片印记,感受光影神奇。电影是根据人们视觉残留原理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而电影放映机得以让这种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使得电影成了人们吃穿住行之外不能缺少的一种娱乐活动。

世界电影放映机收藏博物馆是整个展馆最壮观的地方了,这里展出了300多台你能叫上名或叫不上名字的世界级的电影放映机。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从手摇到电动,从黑白到彩色,这些放映机都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历史。20世纪初,民间商人将景观像引入中国,中国工匠对这些光学设备加以改良,制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装置,因为它刚进入中国的时候,里边播放的都是西方的图片,所以在中国南方都称这种设备是“西洋镜”,而北方就叫作“拉洋片”。在现场,还有拉洋片的装置可以让你体验呢!

电影奖杯、大师的电影手稿、电影海报等等西影的高光时刻,一个一个展现在眼前。一部电影是如何拍出来的?从审批,到设置预算,再到洗印加工申请,影片送审,剧本修改等等流程,在这里都有详尽展示。电影道具有哪些?威亚是怎么吊的?难怪西影体验中心被称为一部“活”的电影体验馆。

75046

▲六十多年的老摄影棚

电影也是随着科技一起发展的艺术,它非常依赖科技,而最早的电影都是使用胶片拍摄的。西影圈子里有一座胶片电影工业馆,保留了国内惟一的电影胶片洗印生产线,也是一个“活”的胶片电影发展科普基地。《大话西游》修复版就在这里完成的,让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能在二十多年后,用4K的清晰度重温一遍经典。

博物馆门前的小广场,有吴天明的立身塑像,塑像前的一个半圆区,刻着吴天明导过的电影片名以及获奖情况。吴天明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他担任西影厂厂长时,大胆启用新人,将西影厂推向了巅峰,即“中国电影的西影时代”,走出了吴天明、姜文、张艺谋、顾长卫、黄建新、芦苇、许还山、巩俐、张嘉译等众多知名导演、编剧、演员。六十多年来,西影共摄制出品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300多部,荣获了“金熊奖”等70余项国际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等270余项国内奖项,开创了中国电影数个“第一次”和“第一部”,至今影片获得国际奖项的数量、质量依然排名全国第一,影片出口量排名全国第一。

今年国庆期间,西影圈子为不想出远门的西安人以及外地来西安的游客,准备了一份高品位的文艺大餐。影棚内是TIME潮流艺术展,国内最潮流的33位艺术家,带来他们的184幅作品,包括剪纸、雕塑、插画、油画、水彩画、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印象派、立体主义……不同风格的作品汇聚一堂。大鱼音乐舞台,汇集了欧阳儒、朱敬一、迟宝绿等全国24位青年音乐人,上演潮流、动感、富有激情的音乐会。城中的艺术生活达人,在影棚前的人造草坪,打造出有互动场景的美好聚会。

打开围墙变为开放式电影主题街区的“电影圈子”,作为电影产业的集聚区,西影人将在这里续写影视传奇。目前,“电影圈子”已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老钢厂:校园内的工业遗址

西安新建的幸福林带东边,是一条通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的路,沿路往东走到头左拐,就能看见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的大门。

进了大门,先看见的是一个由老钢厂酸洗池改造而成的景观。一方浅浅的水池,立着两个一人高的长方形石块,灰黑色还有点点的暗绿色的苔斑。无论是水池还是石块,都棱角分明,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大石块是老钢厂的老物件——酸碱槽。经酸碱洗过的钢丝,因酸碱性强,温度高,一般容器无法承受,于是,掏空的石头作为酸碱槽,用自来水洗钢丝。

对面7号楼的一层是“钢厂印记”,即老钢厂厂史展以及改建情况介绍。7号楼过去是包装工段,门口的蓝色标牌还在,下面有改造前车间的照片。

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的背景下,冶金部、陕西省委、西安市委共同筹建西安钢厂。1958年7月1日破土动工,10月8日第一炉钢水炼出,只用了97天,就顺利完成一期工程,结束了西安“手无寸铁”的历史。

当年的创业者白天汗流浃背、晚上挑灯夜战,芦苇席搭起的临时工棚就是休息室,工地东南面的河沟就是“洗澡堂”,单身宿舍和家属生活区,就是在工地西南面一片荒芜的土坡上,用泥巴和竹片筑起的“干打垒”。

1962年,经济调整时期,尚在建设中的西安钢厂全面停产下马,3150多名职工,除留驻350余人外,其余2800多人精简下来,返回各地。

42B40

▲老钢厂展馆外观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又激活了钢厂。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布局计划,当时的冶金部决定将沿海的大连钢厂部分车间、人员和设备内迁到西安钢厂,西安钢厂更名为冶金部五二厂。

大连钢厂钢丝车间的职工在不影响军工生产的情况下,边生产边拆迁,有条不紊地将109项、2000吨重的设备于当年9月底全部运抵西安。10月10日,大连钢厂1000多名职工乘火车到达,10月25日,陕西钢丝车间正式投产。

1965年7月至10月,除大连钢厂外,还有来自全国其他8个省市18家单位2000多名内迁职工抵达西安,与西安钢厂的300多名职工融为一体,进行二次创业。

1965年10月25日,一个年产5000吨的特钢钢丝车间正式建成,并很快生产出第一批高级军工弹簧钢丝,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提前两个月实现冶金部提出的“当年搬迁、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奇迹。

1968年,冷拔车间建成投产,初具规模的特钢生产体系开始形成。

1975年3月,五二厂更名为陕西钢厂(简称陕钢)。在周总理的关心下,1979年第二轧钢车间建成投产,二期补建工程结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特钢生产体系。

经过十四年的建设,陕钢成为全国八个特钢企业之一,生产上百个品种的特种钢,主要有轴承钢、高速工具钢,还生产部分军工产品。

改革开放时期,陕钢的军工民用产品生产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多项产品荣获国家表彰,为国家的军工机械等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陕钢生产经营开始出现滑坡,并出现亏损。1997年5月起,陕钢被迫停产。1998年,企业虽然进行了重组,终未挽回破产的命运。2002年5月,陕钢正式宣布政策性破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与陕钢厂原来同属冶金部,凭借对陕钢厂的感情和自身需求,收购了陕钢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老钢厂旧址创办了华清学院。华清学院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礼堂皆是利用陕钢的旧建筑改建而成,保留了过去的建筑风格与特色。同时,有关方面还希望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引进各类学科实践与延伸企业,加强高校产、学、研、创的有机融合,将华清学院办成一所真正开放性的大学。

为给陕钢留下一些记忆,原貌保留了50亩、12栋老建筑,改造成惟一一个建在大学校园内的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下简称设计创意园)。

设计创意园由西安华清科教产业集团与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2012年开始定位,2013年改造招商,2016年主体改造完成。

在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华清集团曾多次派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各类旧工业厂房改造利用的方向。秉承“旧厂房、新生命”的开发理念,践行老厂房活化再利用的城市更新方式,对原陕钢老厂房重新定位、规划、改造。主要是将创意、文化、建筑、艺术有机结合,讲述关于工业记忆、城市文脉、历史标本的故事,使得沉睡的老厂房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老工业厂房的建筑空间里,蕴藏着独特的美,连续的预制槽型屋面板、架在结构牛腿上的桁车架、三角形屋架、模数整齐划一的柱列、精工砌筑的清水砖墙……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细手工,也是今天新建筑所缺失的。

在园区改造时,采取了局部拆除、局部更新的再生手法,拆除利用价值较低的建筑和构筑物,将空间资源进行整合,连通内院和街巷的交通网络。小节点上,保留工业特色景观,利用特色工业元素,将简单旧物艺术化。高大的烟囱、齿轮配件等都成为了景观雕塑。园区内除了保留原有的厂房建筑外,将生产设备和构筑物也一并留下。

对工业厂房以及整体环境的创意改造和提升,也是对工业文化的延续和拓展。要让老建筑的历史得以延续,让人一进来就能勾起他们对五六十年代的回忆,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办公的要求,让人感觉舒适。

7F799

▲老钢厂曾在西安工业发展史上留下辉煌印迹

西安森科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的企业。“这里是建筑为主题的园区,与我们建筑设计企业很相符,很多传统的写字楼能改造的余地很小,这里厂房高,有很大的改造空间。”这是吸引森科入驻的主要原因。

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是在原陕钢厂50年代厂房的基础上设计改造而成,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建筑样貌及细节。馆内收藏展品均来自于一百年内城市中的寻常生活物件,以独特的展陈方式,通过文字、影像、艺术、建筑等多种展示形式,唤起人们对过往城市生活的记忆,为城市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与可能。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对城市的所有感触都来自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所有这些感触都是时间的附着物,在记忆中呈现城市的不同片段。连接那些几乎已消失,甚至不再被提起的记忆,就是以时间为材料,搭建一个有关城市记忆的时间建筑。”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馆长宋群这样介绍建博物馆的初衷。

园区西北角11号楼,是老钢厂左右客工业风主题酒店,也是园区文化商业类的代表。不加任何修饰的红砖白墙,盘旋上升的楼梯,沉沉睡去的铁艺,三组圆圈链接的吧台,据说是老钢厂遗留的锅炉底改造而成……浓厚工业风扑面而来,让顾客能获取多元的体验感。

2016年3月14日,西安市新城区“双创”示范基地在这里挂牌成立。设计创意园目前入驻企业/商户共约150家,涵盖了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以及影视、平面、摄影、广告传媒等各专业板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设计产业集群的生态系统。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陕西省众创空间、陕西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西安市众创空间等政府授牌,吸引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程泰宁院士西安工作室、中国文创园总经理游学集训基地、亚太酒店设计协会陕西分会、平面为墙西安设计师联盟等机构平台的入驻。

截至目前,老钢厂设计创意园产业园已举办过上百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设计交流、艺术展览、品牌发布、创意生活类活动,吸引众多行业内协会组织落地园区,并举办各种行业交流与分享活动。

西安城市复兴论坛作为西北首个研究探讨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及文化创意事业发展新趋势等议题的大型IP项目,由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于2015年4月发起,每年一届。今年原定于10月22日召开的第六届复兴论坛,因突然而至的疫情推后举行。这个论坛旨在汇聚全球建筑、设计、文化、创意资源,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主题论坛、对话、展览等活动,搭建国际化对话交流平台,促进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遗产、城市更新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多维度探索城市复兴命题,达成多项资源对接。

老钢厂设计创意园产业园已成为全国旧工业遗址改造的优秀代表园区,获得了2018中国城市更新之老城复兴十大案例奖项。2021年3月,西安市公布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陕西老钢厂建筑群被列入西安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经过赋能与盘活,这片工业遗存建筑正以西安最具辨识度的文创园区的新身份,不断坚持存量盘活时代的城市更新使命,以创意的力量激发出城市复兴的新活力。

(责任编辑 王顺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