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与启示建议 ——基于重庆市的案例研究
2024-10-09 15:28:19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7期

邓佳丽 张伟进

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的交叉融合日趋加深,并在产业提档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中担负着重要责任。本文以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选取重庆这个热门旅游城市,提取区域内的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系统梳理了重庆市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经验做法,主要涉及政策、技术、模式、需求四个板块,根据前述成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做法提出相关的启示建议。

文旅融合是打破产业边界,推动产业内部要素相互转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范式。[1]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势不可挡。[2]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既是数字经济时代文旅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柱,又是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经之路。[3]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提出“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任务,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4]

重庆市政府和文旅委高度重视重庆智慧旅游建设,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提升旅游消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关于加强重庆市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等文件,鼓励和引导重庆市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本文以重庆市为案例点,对案例区域的三个数字技术赋能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重点解读这三个典型案例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并探究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时代背景下,重庆市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的工作进程中未来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重庆市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

2015年,国家提出了构建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城市,建成落实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的任务。目前,重庆242个A级旅游景区(免费景区除外)、173家星级旅游饭店、673家旅行社、17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0余家温泉企业以及两江游船等,均已实现在线预订。本文通过对汇集的案例按照新颖度、代表性和智慧程度等要素进行筛选,最终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做法和有益启示。

(一)以洪崖洞为典型的智慧景区建设

洪崖洞景区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美食品尝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度假区,2007年评为4A景区;2020年,列入“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2021年,列入“重庆市第二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2024年春节期间,洪崖洞景区接待游客107.1万人次。洪崖洞自2019年起就开始智慧景区建设,通过“线上+线下”双轨道运行的智慧旅游落地服务模式,景区旅游服务质量、游客体验质量实现质的提升。

图片

灯火璀璨的洪崖洞

1、数字技术设备实现动态游客流量管控

洪崖洞景区安装的线下智能检测设备,确保实现实时统计景区人流数量,景区运营管理处能够及时监控人流,在达到峰值前预警和控制流量。设置的流量摄像头可根据游客的行走方向自动判断其是进入还是离开景区,统计人流;WiFi探针通过捕获游客手机的MAC地址实现人流分析和定位。同时洪崖洞还设置了热力地图和人流电视屏,将上述设备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地图或电视屏幕告知游客,确保游客能够实时感知景区实况。2024年春节期间洪崖洞接待游客28263万人次,在数字设备辅助下,景区无安全事故发生。

2、线上服务系统实现便捷消费游玩

洪崖洞景区实行免票预约制度,该制度降低了游客在抵达景区时被告知停止入园的机率;同时,提前预约制度,能够给园区管理部门充足的时间进行安保、志愿者、服务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空间,以确保在节假日这种人流高峰期间有足够的人员调配来保证景区安全和服务游客。目前,洪崖洞也与通联支付达成合作,利用通联支付系统,景区内部建成集票务、收银、商管等板块的一站式管理系统,在便于商家运营时也让游客能够实现一个页面掌握景区内部所有商户信息。

3、实时定位功能实现无阻碍导览

洪崖洞景区的“重庆旅游云”定制智能化运营系统,结合景区采用蓝牙技术建立的智能定位及导航系统,游客可在特定的小程序或是百度地图中实时准确定位自身的室内位置,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能够主动避免前往人流高密度区域,错峰游览以均衡景区的游客密度,降低游客等待时间。此外,洪崖洞整个景区均已实现智慧导览服务,游客只需一部手机便可实现语音讲解服务,无需再额外租借专门的设备。

(二)以大足石刻为典型的沉浸式数字旅游

大足石刻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作品,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也是重庆全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之一。2024年春节假期,大足石刻景区接待游客13.1万人次,门票收入950.7万元,同比增长99.2%。大足石刻景区将数字技术用于博物馆、景点和游客互动等,构建了一个虚拟的沉浸式文化世界,实现让游客直观感受石刻文化的魅力。

1、8K+5G实现沉浸式虚拟实景

景区内部设有8K球幕影院、4K高清影院,球幕影院通过“实景拍摄+ CG动画”的制作方式,辅以现场的8K荧幕和5G技术将视频画面投影于屏幕上面,再利用VR技术和杜比全景声结合创造出包围感、临场感、环绕感对比更加强烈的多维度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游客可以沉浸式的体验石刻文化精华。大足石刻景区的球幕影院是全球首座配备杜比全景声技术的球幕影院,2024年2月,沉浸式项目“天下大足”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名单。[5]

2、N-VR助力数字博物馆“云旅游”

N-VR云旅游通过360度全景拍摄和虚拟现实技术,真实地展示旅游景点的风光、文化和历史。景区于2024年1月建成的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是大足石刻景区实现“云旅游”的重大突破性成果。结合高精度数据采集设备和无人机低空拍摄模式,对大足石刻景区进行全景毫米级三维数据扫描和1∶1数字孪生建模还原,构建大足石刻云端数字景区,让游客实现移动设备“云旅游”大足石刻景区。

3、虚拟设备智能构建旅游互动场景

大足石刻在数字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和文旅产品的创新更替,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多基线近景摄影等数字设备和技术为石刻“照相”,将无法移动的龛窟造型“动”起来,让石窟艺术以全新的数字方式与游客互动,打破传统游客只能到一个景点看一个造型的时空限制。同时,大足石刻博物馆内部设有VR互动体验项目,利用圆觉洞文物三维数据扫描成果,结合VR穿戴数字感应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文物遗址现场氛围。

(三)以重庆图书馆为典型的无感智慧借阅系统

2021年,《“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要在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建成智慧图书馆体系、数字图书馆,让图书馆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2023年3月,全国首个“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正式投入运营于重庆图书馆。这一创新技术使得读者在借阅图书时无需停留,实现全程无感知状态下的自动借阅。2024年重庆图书馆入选2024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

1、聚焦读者端,提供无感化智能服务

重庆图书馆运用了行业内首个“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通过在现有的技术设备基础上叠加新的RFID芯片远程读写技术等,打造智慧应用无感化场景,助力智慧图书馆建设。该系统综合运用人脸识别、置顶式RFID芯片感知设备、AI摄像头等智能算法设备,自动识别、关联读者及图书信息,确保读者能够在“零感知”“零操作”“零停留”的状态下顺利进行自动化借阅。

2、关注管理端,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重庆图书馆内设的“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在为游客做借阅程序“减法”的同时,也在为图书馆的管理团队减负。更为便捷的无感借阅方式,让读者能够有效减少寻找和咨询工作人员的次数,这对于图书馆而言可以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一线服务人员的配置比例。系统配置的数字设备和操作要求,在提升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同时也要求内部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3、引进数字设备,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开放式”的借阅系统,以藏书资源数字化为基础,实时反馈借阅信息,便于管理部门掌握图书馆的运营情况。同时,系统在借出图书的同时能够及时记录和调整库存数量,实时监控图书的借阅情况,智能化的数据分析系统为图书馆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提升,及时调整各类型图书比例,增加受读者欢迎的图书,保证读者在借阅时有充足的库存。

重庆市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

重庆市政府在国家政策文件指引下,同时汲取其他省市优秀的政策方案经验,运用机制创新、设施部署、机构重组等方式,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重庆市数字技术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规划,充分发挥政策文件的指引作用。洪崖洞景区在《重庆市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等政策指引下,通过各类型数据统计设备和人流探测技术,解决了在节假日面临的游客流量暴涨等问题。大足石刻博物馆从《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发,借助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边界的能力,研发“云旅游”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文旅发展模式。重庆图书馆依据《“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设置的“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改善了借阅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传统观光文旅产业向数字化体验型文旅产业转型。特别是在游客需求升级背景下,“云游博物馆”“云逛景区”等各式数字虚拟游览,通过数字技术中的大数据、AR、VR等技术,结合网络运营、新媒体和文旅资源,使游客和景点之间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洪崖洞景区的人流摄像头和探针在电视屏以及热力地图等技术配合下,避免了因长时间等待而导致不良旅游体验。大足石刻选择将球幕影院这一先进的电影屏幕与实景拍摄和CG动画技术相结合,为游客呈现一场如临其境的虚拟实景电影。重庆图书馆的“无感化”借阅系统,将置顶式RFID感知设备和AI智能分析功能结合,一个账号、一段指引线路、一个智能设备就可完成无感知、无交流、无流程的借阅程序。

(三)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传统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提出,更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出高标准,要求文旅产业突破传统的观光线下发展模式,创造性发展“线上+线下”的数字智能化文旅模式,实现行业的整体转型升级。洪崖洞的智慧导游系统,为游客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导游服务,变传统的导游讲解服务为数字导游讲解模式。大足石刻的数字博物馆和《天下大足》电影,将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向体验式的旅游转变,景区内部配备的VR体验区让游客更能沉浸式体验大足文化的奥妙。重庆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实现了文化与技术的跨界合作,让图书馆不再受制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从原来单一的图书借阅服务向综合型服务模式转变。

(四)市场需求的定位分析

自疫情以来,数字沉浸、 虚拟交互、 协同体验等数字化形式的体验式文旅产品大行其道。[6]文旅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地研发和营销旅游产品,抓住数字文旅市场需求。洪崖洞景区作为著名的“网红景区”,最大的游客需求就是参观游览和“打卡”,提升游览趣味性和游客拍照便利性则是洪崖洞景区的主要市场任务。大足石刻是典型的人文景点,通过推出球幕电影和4K宽银幕电影,以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内涵融进体验过程中。图书馆的任务则是图书借阅和文化传播,重庆图书馆从智能闸机、智慧书架等各种便捷的借阅方式不断升级探索到现在的应用的开放式无感智慧借阅系统,让读者实现全过程的“真无感”借阅。

重庆市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启示建议

(一)建立健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

政府政策作为顶层设计的一部分,在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中具有指导性作用,政府及文旅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重庆市的景区景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参与文旅工作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数字文旅发展工作,为重庆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建言献策,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重庆市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更加深入、全面、新颖的方式,塑造和传播重庆的文旅形象。同时,出台工作文件继续强化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和智慧旅游等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的建设。在后续政策中强调数字技术对于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重庆市文旅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地应用数字技术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二)完善智慧文旅公共服务体系

重庆着力打造了旅游“两平台”和“三矩阵”的新媒体平台,联合小红书、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及时为游客提供重庆旅游信息资讯服务。并按照“一云多屏”开发建设旅游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在渝北、武隆等31个区县投放旅游信息查询终端400余台。未来重庆应更加关注变化的游客需求,开发更贴近游客游览需求的智能化旅游导览系统,在结合大数据分析游客的偏好和行为基础上,从票务系统、预订系统、导游服务等全方位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互动式地图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和便捷性,实现游客游前-游中-游后的无忧旅游。

(三)数字技术引进驱动跨界融合

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数字技术帮助建立起文旅资源的数字孪生,从原有单一的空间视角扩展到时空多维度。促进文旅企事业单位与科技企业紧密合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通过“文旅+数字”的碰撞,开发更多体验性产品。目前,重庆市各大景区都在积极进行数字景区建设,部分景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容已实现了数字化,但仍有大量的文化元素尚未被挖掘应用,同时数字文旅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导致很多产品吸引力下降。[7]后续重庆在数字文旅产品开发中应进一步推动丰富产品类型,整合挖掘各类资源和技术的搭配组合,开发更多符合“Z世代”年轻人的数字产品,[8]如将非遗与数字搭配设计发售3D数字藏品;文化与数字孪生技术和时空AI技术等结合打造数字孪生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景沉浸式体验。

(四)推动域内景区数据互联互通

目前,重庆区域内的3A级及以上景区主要出入口及重要景点的实时监控数据网已经建成,数字化广泛应用于市内各地文旅场所,数字文旅和智慧景区建设已经显示初步成效。但总体而言区域内的各大景区的智慧管理平台由于承建公司和所属辖区不同,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本景区的范围内,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数据无法实现互联互通,还未能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为游客提供全域旅游服务建议。重庆市应当进一步通过Web API接口、HTTP协议等方式打通景区之间数据通道,接入大众点评、美团、携程网、百度地图等三方数据服务机构,建设一网通游服务,为游客提供“一部手机游重庆”的一站式旅游服务,提高游客出游质量。

结 论

随着VR、A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数字技术越发积极地赋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成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和潜力,加速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度发展,已有如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的成功案例,充分说明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必须抓住数字技术这个技术保障和创新手段。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从更全面、更新颖的视角入手,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借助数字技术的帮助,突破固定发展模式,开发数字文旅,构建智慧景区,实现全域智慧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镜、邱爽、张又萍等:《基于要素、效应、环境的区域文旅融合发展评价与类型划分——以河南省为例》,载《经济地理》,2024,44(04):201-209页。

[2]曾祥明、张鑫龙:《新时代乡村数字文旅发展的动能、场景与路径》,载《凯里学院学报》,2024,42(01):16-20页。

[3]黄震方、张子昂、李涛等:《数字赋能文旅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载《旅游科学》,2024,38(01):1-16页。

[4]詹绍文、杨靖:《数字经济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载《决策咨询》,2023(05):14-22+44页。

[5]刘金萍:《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路径分析——以大足石刻博物馆为例》,载《西部旅游》,2024(06):70-72页。

[6]朱光良:《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向度与路径——以北川石椅村为例》,载《农业与技术》,2024,44(04):156-160页。

[7]陈明杰:《以数字化推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以重庆市数字文旅发展的经验为例》,载《中国发展》,2024,24(02):50-55页。

[8]宋向华:《河南省文旅资源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探讨》,载《中原工学院学报》,2024,35(01):60-64页。

作者简介

邓佳丽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伟进 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