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重庆两江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探索
2024-06-24 16:00:40 来源:《新西部》杂志2024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顺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文围绕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建议从提高战略认识加强规划引领、强化制造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产业集群优势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四个方面出发,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重庆两江新区作为我国第三个、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战略平台,也是重庆产业基础最雄厚、开放功能最完善、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推动形成以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夯实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构筑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两江实践新篇章。

两江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效

近年来,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稳固,2023年,全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不到全市1.5%的面积贡献了全市约15%的经济总量,2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30%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数字经济增加值,40%的服务贸易额,50%的世界500强企业,60%的汽车产量,70%的跨境电商交易量,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重要增长极。

图片

重庆两江新区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江新区围绕创新引领发展,坚持走“科创+产业”发展道路,以产业深度转型加大新产品供给,新技术应用提升生产效率、资源要素创新配置优化生产力质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聚焦产业能级、产业创新、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底,两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2000家,科技型企业数量达1.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规模全市第一,全链条的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基本构建。

(一)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两江新区围绕做好“传统”与“新兴”产业间的“守”与“创”,通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提升行动,在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做文章,全面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两江新区直管区汽车产业占全市40%;产量116万辆、占全市5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市73%。2020年以来,两江新区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累计增长超13倍,燃油车智能网联化率翻两番,单车价值提升30%。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作为重庆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两江新区围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三大产业方向,着力实施补链强链延链,加快提升产业质效。2023年,新区直管区电子产业产值稳定在1500亿元以上,占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8.1%,不断提升成渝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强大动能。

(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两江新区加速布局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两江新区加速打造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三大标志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中药、新服务、新医疗三大新兴产业。目前,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增长态势显著,产业规模突破百亿,集聚研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类企业近300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6家。高端装备方面,两江新区已形成以中船重工海装风电等为龙头的新能源装备,以发那科、ABB为代表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以三一重工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以中车长客为龙头的轨道交通装备,集聚发展形成良好态势;新材料方面,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关键材料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等上的重大需求,瞄准战略前沿和产业实际,大力发展交通运载关键材料、电子信息关键材料等,引育了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构建了一批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

(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

两江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两江新区瞄准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提前布局发展11个高成长细分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星”产业集群,包括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Web3产业、智能家居、绿色低碳、虚拟现实、未来通信、AI及机器人、生命科学、区块链、类脑智能。同时,两江新区加紧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前布局6G产业。作为西部首个行业跨云跨网跨算力的共享计划,将让企业和创新主体像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地使用算力,解决智算资源短缺难题,打造按需匹配、动态部署、超低时延、分时计费的一体化算力供给体系,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发展。

两江新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做法

国家级新区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全国具有技术革命性突破能力强、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强、改革创新能力强等突出特点,具备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出优势。

(一)以科创产业深度融合为关键积蓄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

1、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速

两江新区是重庆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主要聚集地,拥有良好的产业创新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一方面,两江新区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格局。先后引进了北大博雅正链、国家工信安全中心西部中心、大陆集团软件与系统开发中心、苏州医工所、丰鸟无人机研究院等多个重点项目,创新资源进一步聚集。同时,两江新区还在加快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汽车、电子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科创+产业”深度融合

两江新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目前已建成70多个国际研发平台,与华为、赣锋锂电等巨头达成深度合作,推出了七合一超级电驱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此外,为让“科创+产业”真正融合起来,两江新区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政策包”,建立“债权+股权”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其中在债权融资方面,引导金融机构拓宽服务领域,推出科技成长贷、科技担保贷以及科技跨境贷等债权融资产品,累计向各金融机构推荐贷款企业280家,其中183家企业获得贷款,贷款金额10.68亿元。

(二)以产业集群化数字化为重点持续赋能壮大先进制造业

1、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和增强产业实力,全力构建一个高效、先进的制造业集群发展体系,通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一代互联网及软件信息业等产业集群。汽车方面,两江新区以长安、赛力斯等整车龙头为引领,集聚核心供应链规上企业;电子信息方面,构建显示面板、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三大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做大做强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型储能方面,已集聚海装风电、ABB变压器等龙头企业;生命健康方面,集聚相关企业200余家,初步形成以传统化学制剂企业为规模支撑和高成长性新兴医疗器械企业领跑的企业格局;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方面,集聚三一重工、中车长客等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企业,以华数机器人、德国埃马克机床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风口,加快发展新型显示、半导体、卫星互联网、生物医药、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创新布局“新星”产业集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培育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Web3产业、绿色低碳、类脑智能等11个高成长性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2、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插上数字化“翅膀”。通过筑牢数字化转型基础,两江新区建设全国唯一的“四节点”网络基础设施,成功创建双千兆示范城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西部第一;引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广域铭岛成为国家级“双跨”平台。拓展数字化转型示范,提升数字化转型应用,积极推动“一链一网一平台”建设,围绕智能绿色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能级为目标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1、聚焦金融释能增效

一是优化金融生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核心区建设,不断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优化金融生态,提高经营主体的金融满意度和获得感,积极主动融入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二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推进重庆数字能源低碳城市先行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两江新区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余额分别超2000亿元和150亿元,均居全市第一;成功对接17个气候投融资项目,融资金额近50亿元。三是扎实推进上市工作。已构建起“科企-高企-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拟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为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建立上市梯队,山外山、西山科技成为上市科创板,出台促进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办法,充分调动企业上市积极性。

图片

长安汽车智能化生产车间

2、聚焦消费扩容提质

一是强化品质商圈打造。打造礼嘉天街、红星美凯龙至尊MALL、光环购物公园等商业新兴载体,构建“一核引领、三圈驱动、三片协同、N点支撑”的国际消费空间体系,规划打造龙盛商业中心等新市级商业中心。二是着力打造寸滩国际新城。联动周边1.6平方公里整体规划,按“港、产、城、游、购、娱”一体化发展,聚焦总部商务、创新经济、国际消费,新建一座131万方体量的现代化国际港城,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承载地。三是做靓活动品牌体系。持续做靓“约惠两江”活动品牌,入季逢节释放消费活力,提振汽车等重点领域支撑消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发力。

3、聚焦枢纽通道提质升级

一是建好开放通道。持续强化四向通道建设,向东开通“沪渝直达快线”,向南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向西拓展中欧班列功能,向北常态化开行“渝满俄”班列,“东西南北”4个方向开放通道已实现常态化运行。二是用好开放平台。打造西部唯一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优化运输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物流枢纽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打造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制定全面、科学的空港物流枢纽发展规划,完善地面交通网络,加强机场与周边地区、主要交通干线的连接,提高物流通达性。三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枢纽通道与开放型经济的互动,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加强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关系,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通过加强枢纽通道建设、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对外贸易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吸引外资以及推进制度型开放等措施的实施,推动枢纽通道和开放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图片

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

(四)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为抓手提升体系化创新能力

1、推动科企高企规模“双倍增”

构建创新主体全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建立科企、高企储备库,针对初创期企业,重点提供孵化服务、技术转移、创业辅导等支持;针对成长期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针对成熟期企业,鼓励企业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全市首创开展科技领军企业遴选画像,根据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发展潜力等方面,制定科技领军企业遴选标准,对遴选出的科技领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历程、创新能力、市场地位等方面的情况。按“3+3”标准建立全新评价模型,对领军企业按生命周期、发展能力、投资价值进行分级分类、精准培育。

2、持续促进双创载体“育苗圃”

通过建立双创载体跟踪服务和绩效评价机制,重点确保毕业企业留得住、发展得好。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孵化设施、提供优质的孵化服务、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的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入驻,促进企业的快速成长。同时,加快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政策包”,推出科技成长贷、科技担保贷以及科技跨境贷等债权融资产品。股权融资方面,组建明月湖种子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鼓励原始创新。

3、支持科技创新项目“扩规模”

通过搭建专班抓调度、集中力量抓重点、整合资源抓服务,建立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运行分析库。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市级科研平台建设,重点打造国家首批、西部首个卓越工程师学院,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区域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提升承担国家级项目的能力,为区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时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两江”路径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提出要推动包括技改、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等在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平台企业、数据开发开放。

新时期,要充分发挥两江新区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多举措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跨区域协同创新水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地。与此同时,巩固提升新区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大新区间产业发展的协同力度,使新区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一)提高战略认识加强规划引领

加强在战略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优化布局,加强前瞻性战略眼光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提出更加有效务实的措施,积极主动作为,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发展的核心,以规划引领科技创新,并重视提高关键技术、工艺的创新能力,牢牢把握着产业链上游优势及核心技术创新,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

(二)强化制造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和院所围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汽车软件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重视并鼓励民间科技创新,通过税收优惠、技术开发准备金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二是做优做强创新主体,大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等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启动新型研发机构“一院一策”转型改革,实现研发机构升级转型。锚定全市“双倍增”目标,建立“科企-高企-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拟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三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国家级、市级双创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加速推进“科技企业孵化”数字化应用建设。

(三)培育产业集群化发展新优势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则是必由之路,加大优势产业发展力度,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服务业产业集群、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注重突出重点、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攻关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抢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机遇,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深入实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整车龙头引领计划,推动长安、赛力斯、理想、吉利等龙头企业扩产上量,持续加大力度引育车规级芯片、大小“三电”“三智”、汽车软件等核心产业链企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单车价值、利润、税收贡献率。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承载体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两江生命科技城等产业载体建设,抢占新赛道、壮大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加快建设龙盛新城低碳数字能源示范区,探索建设园区微电网,谋划数字能源交易中心,重庆数创园暨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入驻百余家细分赛道企业,AI+服务机器人、Web3.0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体系

聚集高等院校、民间研究机构、顶级技术型企业、大型跨国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总部等各类高端平台资源聚,形成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一是做优企业服务,推动实施企业服务“双专员”制度,为新区重点企业组建服务企业“双专员”队伍。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设立卫星互联网产业基金、明月湖畔创业投资基金,用活用好“债权+股权”科技金融产品,协助企业获得贷款资助;利用明月湖种子基金建立储备项目库,对经过筛选和评价的种子项目进行投资。三是强化产业人才培育,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卓越工程师学院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拓展与头部企业开展人才定向培养,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先行区;联合工职院、航天院、长安汽车等单位成功创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针对企业需求,订单化、定制化培养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载《改革》,2024。

[2]韩喜平、马丽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载《思想理论教育》,2024(4):4-11页。

[3]成静:《地区发展“火车头”新征程再添新动力》,载《中国改革报》,2024-03-20(001)。

[4]张飞、康建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载《广安日报》,2024-04-04(001)。

[5]许全喜、许继军:《长江流域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路径探析》,载《中国水利》,2024(05):1-5页。

作者简介

范 宇 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局长

邹 涌 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副局长

王静怡 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二级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