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分析与展望
2024-04-16 16:02:54 来源:《新西部》杂志2024年第3期

2023年,西藏乡村振兴整体趋势向好发展,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部门预警帮扶作用解决民生问题,并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助力农业生产提档升级。但是,西藏经济仍存在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殊性,农村经济总量增长有限,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深入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就要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在多元机制下深入推进集成改革,优化升级乡村产业,提升农牧区公共服务效能,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紧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西藏通过消除连片绝对贫困,为实施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打了一剂强心针。“十四五”时期,西藏农村经济发展依旧是重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发展的重心。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形势整体向好

(一)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筑牢防贫底线

西藏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指示精神,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日监测、月调度、季通报的工作机制。结合群众自主申报、干部日常走访、有关部门筛查对比反馈等情况,明确专人不间断对录入系统数据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处理,健全日监测机制。对排查内容、信息录入、序时进度等录入情况和处理情况进行一周一统计一调度,及时对排查进度落后的地区进行提醒,对难处理问题强化指导,查漏补缺,提高排查工作效率,健全月调度工作机制。通过对西藏七地市74个县(区、市)697个乡镇、5547个村的52万余户260万余人开展防止返贫集中排查,进一步摸清底细,实时更新数据,及时找出问题,精准帮扶,通过集中排查,健全季通报工作机制。2023年,西藏自治区通过日常监测,累计向基层反馈数据1459条,向自治区行业部门推送数据16万余条。各地市也在防止返贫监测工作中,对工作方法进行了一定创新。如山南市,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中,运用“一进二看三算四核五填六评七鉴”七步工作法,以村为单位,采取乡镇交叉排查方式,深入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工作,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增强帮扶力度、提升关怀温度,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023年,西藏科学适度扩大监测范围,将防治返贫动态监测范围由2022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扩大到7000元。日喀则市按照西藏自治区扩大监测范围要求,累计将2868户10546名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纳入监测对象,灵活运用产业就业帮扶、综合保障性帮扶、经营主体吸纳带动、防返贫保险、专项资金(基金)救助等措施,“一户一策”强化帮扶。2023年上半年,日喀则市新消除风险群众350户1542人,累计消除风险群众1716户6694人,对于暂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继续加大精准帮扶力度。

(二)充分发挥行业部门预警帮扶作用,解决民生问题

重点关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关键领域,健全协调、督导、落实机制。通过召开巩固组会议,各成员单位面对面交流,围绕乡村振兴难点问题和需合力解决的问题,理思路、定措施、推落实、抓成效,解决民生问题。

行业部门预警作用的充分发挥,在科、教、文、卫等关系民生的关键领域上起到持续推动作用。教育方面,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对义务教育学校依据学籍及在校生名册对学生报到情况逐一清点,做到“人籍一致”。健康帮扶方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2023年参保缴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工作的通知》,将参保缴费期延长至6月30日,确保“应保尽保”。住房安全方面,2023年排查农村房屋安全隐患48.52万户,动态完成农牧区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鉴定11669栋、整治1843栋。饮水安全方面,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56亿元用于饮水安全工程,受益农牧民15.8万人。完成整改了70处设施老化、冬季供水困难的设施,维修农村供水资金0.32亿元,受益农牧民达到6万人。同时,西藏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与全国同步开展了“消费帮扶助农增收集中行动”,依托线上网络销售平台、本地市场、对口援藏省市共促销农产品2806.5万元,带动8464户28595人增收。

(三)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助力农业生产提档升级

财政统筹力度方面。西藏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使“力往一处使”,减少碎片化浪费。2022年,西藏共落实农牧业项目和支农资金83.02亿元,比2021年增加8.28亿元;落实“十四五”规划中央投资44.38亿元,投资到位率67%。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同时,大力支持产业发展,补齐特色产业发展中技术薄弱、设施简陋、营销渠道窄等短板。

图片

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稳定(如图1)。2022年西藏粮食播种面积288.9万亩,超出国家下达任务8.1万亩;粮食产量107.3万吨,其中青稞产量83.23万吨,比上年分别增加1.15万吨、3.11万吨,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2.1%,比2021年提高1.3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了“双增长”,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牧业方面,牲畜存栏总数1678.95万头(只、匹),比上年末减少13.57万头(只、匹)。其中,牛663万头,增加5.94万头;羊940.05万只,减少2.27万只。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28.29万吨,比上年增长5.0%,生牛奶产量53.34万吨,增长9.2%。全区油菜籽产量4.67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81.58万吨,下降8.8%。整体来看,粮食和肉奶产量稳步增长,蔬菜产量有所下降,但并不影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增长,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西藏落实好“藏青2000”“喜玛拉22号”青稞良种的推广工作和“藏青3000”青稞新品系的示范推广工作,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新模式。针对蔬菜保供能力低的短板,扎实落实老旧大棚升级改造工作,开展春油菜新品大田生产试验示范,避免出现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短缺。

(四)村容村貌整治见实效,乡村面貌换新颜

2023年,西藏将宜居宜业的治理重点放在环境治理。

首先,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弱项。以庭院干净和村庄整洁为切入点,健全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转、处置等。如然乌镇全面动员各村、景区、商户、寺庙等,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行动,2023年共增配垃圾桶60套,开展环境整治50余次,参与群众1000余人次,清运垃圾40余吨,有效改善了全镇人居环境。同年,然乌镇以“第三方+”的形式治理村容村貌,这也是西藏的创新性尝试。然乌镇将垃圾清运交由第三方公司(富顺裕盛源环保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试运营期间,累计解决就业岗位20人,累计清运各单位、各村垃圾150余吨,使然乌镇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运用“西藏河长制”“巡林”“智慧路长”APP,结合“智慧+”完成巡河湖、巡林任务。持续推进“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有效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风险隐患。

其次,整治村容村貌。全面清理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残垣断壁、破损房屋等,提升村庄公共空间面貌。加强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等保护,鼓励农牧民群众因地制宜栽植果蔬花木,推动“四旁”植树常态化、长效化。

最后,持续推动人畜分离和厕所革命。积极倡导畜禽出村入园、合作化经营。2023年西藏完成人畜分离7.7万户,推进人畜分离村庄3209个,占总村庄数的58%。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因地制宜选择适用技术模式,做到宜水则水、宜旱则旱。2023年完成农牧区户用厕所改造22414座、问题厕所整改4029座,户厕改造4万户。人畜分离后,不仅使得农牧民居住环境更加干净整洁,更实现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如察隅县竹瓦根镇龙古村,实行“人畜分离”,村民庭院卫生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龙古村不少村民利用牲畜棚搬迁后留下的空地装扮起自家庭院,一些村民在庭前种花种草,有的则在后院种植苹果、梨子和核桃等经济果木,既美化了庭院,又利用庭院经济实现了创收。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形势

西藏乡村振兴整体趋势向好发展,在取得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新局势。西藏经济存在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殊性,西藏一、二、三产业结构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8.5%、37.7%、53.8%,一产长期居于产业末端,究其根本是农村经济总量增长有限和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呈现出供需矛盾紧平衡、新型经营主体距实现规模化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城乡发展差异显著等态势。

(一)农业资源供需矛盾呈现紧平衡态势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是产业支撑,农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支撑产业和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基础,农业均衡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西藏受高海拔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农业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农业不均衡发展日益显现。

从供给角度看,2015-2022年西藏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2年也是西藏粮食产量连续突破100万吨的第八年,但从其增长趋势来看,增长幅度并不大,增长幅度最大一次是2020至2021年间,粮食产量增长了3.28万吨,其余年增长量均未突破1万吨,粮食产量增长过于平稳。究其原因,一方面耕地质量偏低,西藏耕地面积680.57万亩,高标准农田422万亩,高标准农田率为62%,均低于浙江沿海地区及西部甘肃、青海等省份。另一方面科技水平较低,高产粮食及牲畜的研发和推广较低,尤其是推广度方面,高素质人才缺乏,普遍推广难度较大。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业从业者转为非农业从业者。受收入因素影响,一部分年轻农村劳动力认为农业是“没前途”产业,更愿意投入在服务行业中,农民分化程度加深带来的转移性需求增加,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成长性需求也在增加,使得农业资源供需矛盾呈现出紧平衡的新态势。

(二)现阶段的西藏新型经营主体距离规模化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小农户普遍经营的弱质产业特性逐渐凸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亟需破解。为此,我国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西藏不断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2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165家、12015家、9264家。累计获批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1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个。但西藏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弱,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供给,现阶段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究其原因为农产品缺乏独特性及价格优势不明显使得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弱,投资难、融资更难使得资金紧张,难以实现规模化目标,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是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乡发展差异显著

城乡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关系,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西藏城镇化率达到35.7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2年与202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城乡差异显著,人口基数不大是其制约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造成西藏城乡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收入方面。从西藏近三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示(如表1),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但两者的基数差距过大,增长率上看较为可观,实际增长收入中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只有当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增长率差额超过5个以上百分点,农村实际增长收入才能追赶上城镇居民实际增长收入。究其原因,西藏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净收入低,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4.4%,对标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任务要求,从收入方面看实现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图片

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西藏脱贫攻坚完成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兜底性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追求总体上的均等化,更要注重精准化,西藏城镇,尤其是拉萨城区通过数字赋能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准化。但西藏农村,从基尼系数、区域养老标准、经济发展等因素综合考虑,西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定向兜底,通过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定向兜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相对贫困。

政策建议

深入推进西藏乡村振兴,就要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在多元机制下深入推进集成改革,优化升级乡村产业,提升农牧区公共服务效能,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紧密。

(一)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让农民的精神面貌、专业技能、发展眼界的提升达到乡村振兴的需求,就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有力的内生动力。在发展乡村振兴中,内生动力的增强越来越重要,如何增强乡村内生动力,要从贴近、疏通、释放三方面出发。

一是提升农民能力,要从西藏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提升农民的能力作为重要抓手,提升本地村民的致富能力、动手能力,以村支部书记、乡村振兴专干、村致富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建立本土人才生产线,实现“一人带一村”的发展路径。同时吸纳想加入乡村振兴的外来人才,将外来资源转化为内生动力。

二是发展数字乡村治理模式,打通农村内部和农村与政府的无顾虑沟通。农村内部的熟人社会个性体现更加明显,在熟人社会的沟通存在一定顾虑等痛点使得乡村发展断点多,利用数字化建立“云端基层治理平台”,增强农民内部的交流以及和政府的交流,让村民敢说话,说实话。

三是将资源转化为农民生产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让农民从要我发展变成我要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如湖南娄底油溪桥村的“积分制”基层治理经验,把村民的付出和善行以积分形式记录,以“积分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享受贷款绿色通道和适当的贷款利率下调等优惠,“积分制+N”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在西藏有一定推广性,能激发农村内部活力。

(二)建强基层组织建设

乡村振兴实施的下沉主要依靠乡镇基层组织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抓好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是乡村振兴实施的组织保障。作为领导班子,过硬的政治素质和过强的经济市场发展风向预判能力是关键,是带领群众发展共富的坚强后盾。

一是调整领导班子结构,吸纳本村的致富带头人或者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进入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

二是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教育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和经济方面知识学习,尤其是自治区、市、县各级组织的专项技能培训,要进行推广传播。

三是制定完善领导班子监督激励机制,把乡村振兴实施成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的硬指标,建立“考核+项目批准+项目经费”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基层组织比、拼、赶、超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产业联动

西藏农产品布局较广,缺乏细致化规划和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联动性不强。

一是提升单产种植数量和质量。针对拉萨、山南、昌都、日喀则、林芝的土质、降水量、日照等因素的影响,对种植种类分区域进行连片种植,加强市、县、乡之间的区域联动性,突出地域种植特色。

二是改变农牧民传统养殖观念。西藏位于高海拔地区,牲畜的养殖成本与青海、内蒙古相比较高,牲畜的出栏年纪与内地相比较大,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牧民“惜杀惜售”观念使得牲畜该出栏时存栏,造成养殖成本增加。因此,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在内地难以打开销售渠道。对此,要改变牧民的传统养殖观念,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鼓励牧民多出栏,从而降低牲畜养殖成本,增强价格竞争优势。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西藏本土销售的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市场价格较低且竞争压力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而且对地域文化也是一种宣传。在各地(市)、县、区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地,形成加工规模,或者对现有农业园区进行升级,对无加工工序的产业园区进行加工程序的建设,对有加工工序的产业园区进行升级和扩大。

四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打破封闭的经济体系,在西藏其他市和内地寻找合作伙伴,通过加强与内地市场和内地厂商的紧密联系,加强交流,使得信息流通,及时掌握市场经济动向,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联动,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作者简介

李雅娟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藏农村发展、集体经济

妮妮美朵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西藏乡村文化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