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周定勇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以智慧农业带动贵州农业产业链全新变革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LL2207)阶段性成果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黔西市以国家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强力推动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
▲黔西新仁苗族乡的“5G+数字乡村服务系统”
数字经济不仅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贵州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推动数字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贵州作为国家开展第一批数字乡村试点县的省份,以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县级市)积极探寻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从而助促贵州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黔西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
在黔西市地处乌蒙高原东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是贵州省毕节市管辖的县级市之一,有“水西门户、贵筑藩屏,黔中腹地、省府咽喉”之称。黔西市居住着汉、彝、苗等18个民族,人口百余万。2020年10月,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黔西市以此为契机,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一定的宝贵经验和成效。
(一)注重顶层设计,切实推动数字乡村试点建设
黔西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从获批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谋化、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黔西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双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市领导为副指挥长,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宣传部。数字乡村试点工作指挥部加强全市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统筹协调,市农业农村、发改、工信、乡村振兴局等单位部门牵头,统揽相关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工作,分工协作,把数字乡村建设抓成黔西市的惠民工程、幸福工程。
二是规划先行、明确任务。制定《黔西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2021年至2025年的目标工作任务,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试点建设工作职责,将试点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强化目标考核及动态跟踪管理,因工作未按照试点建设目标任务推进完成或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失职、渎职造成重大影响的将严格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同时,将数字乡村建设列入《黔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按照“一年试点,三年推广,五年铺开”的战略构想,真抓落实。
(二)扎实推进通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黔西市委网信办统筹协调联通、电信、移动、广电网络等通信运营企业,构建5G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无缝覆盖,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和数据流动监管水平,打造基于主动防御的数据、网络安全体系架构。打造开放、共享、功能更加完备的农村综合信息、交通、社会保障、旅游综合服务等服务网络。实施“数字乡村”试点以来,黔西市围绕5G基站建设、5G网络和“百兆光纤”等重点区域,大力实施“满格黔西”“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手机4G网、行政村光纤网覆盖率达100%,高清互动电视及20M以上带宽接入能力,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建成开通多个手机5G站点,实现城区重要区域(学校、医院、部分市直部门等)和重要交通线路的连续覆盖。
积极推进“一云一网一平台”市级政务信息化实现“一网通办”,持续加强企业数字化与内网络改造。依托毕节市共享交换和开放平台,通过各通信运营企业网络资源,不断优化提升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能力,加快整合部门业务专网,建成向上连接市、向下连接县、乡、村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政务数据互联互通,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升办理便捷度。
(三)以数字农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数字化农业是黔西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重要抓手。以大数据赋能农业产业作为基础,实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示范项目。如贵州山外青山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的“供销同城”惠民生鲜产销互联一体化项目,主要通过组建“大数据网络监控生产可视平台”,实现育苗、种植、销售一体科学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经营管理,大大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农产品收益。根据资源禀赋,建设经营50-300头适度规模育肥场形成肉牛生产的“大工厂”,与辐射范围内的母牛养殖户进行充分联结形成养殖小区。并建立肉牛数字管理系统,对养殖过程药品、草料等养殖成本的管理,实现对牛养殖的成本计算;同时,养殖系统根据养殖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死淘率、兽医治愈率、牛增肥趋势等数据,起到预测分析的功能。把“小车间”做大,把“大工厂”做强,把“旗舰店”做优。
农村电商蓬勃发展。黔西市根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多方联动、合力推进”的原则,全面组织项目实施。大力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市级物流服务中心、电商生鲜配送中心、以及农产品加工中心。正常运营乡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覆盖率达38%。着力推进电商培训,孵化培育电商主体,组织返乡人员作为电商企业及个人店铺,利用淘宝、京东、苏宁等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展销售特色农产品或民族手工艺品。2021年,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已达3.5亿元,带动就业、创业一千余人。同时,黔西市充分发挥乡村手机4G、5G网络覆盖优势,建立新媒体应用孵化中心,培育属地本土网红人才,利用“抖音、快手、拼多多”等新媒体APP互联网直播平台,发动群众在家或生产基地进行直播带货,把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线上渠道销到外地去。让群众主动去挖掘互联网中的“数字富矿”,获取农业数字化生态红利。
(四)加强数字化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依托天网和雪亮工程基础设施和大数据资源融合共享,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黔西市率先在贵州省建成市级110社会联动中心,完善社会治理防控功能,及时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和群众紧急救助事项,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乡村治理方面,如黔西市化屋村,建设“慧村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乡村治理中的生产、治理、服务三个环节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搭建了“互联网+乡村”模式,有效助力了化屋村实现智能办公,合理决策,便捷服务。同时平台将脱贫群众数据与返贫标准结合,通过云计算技术,可实时向化屋村反馈返贫人口数据,为化屋村健全了返贫监测体系。其中“云喇叭”的建设,为化屋村乡村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以摄像头与喇叭相互结合的模式,化屋村可通过办公室内的视频监控平台,足不出户地进行实时监测和通知,能有效制止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同时也能对乡村文明建设中的各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制止和督导。
(五)聚力数字服务,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化
“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围绕“放管服”改革,黔西市着力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优化审批流程,加大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贵州政务服务应用力度。一是安排一定资金专门对政务服务站进行升级改造。二是构建开通市级、乡级、村级政务服务网络,对市直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事项,按统一模板编制办事指南并对外公布。三是提升政务报务事项“一网、一门、一次”办能力,市级依申请六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99.12%纳入实体政务大厅办理,99.49%实现“零跑腿”或“一次”办理。马上办结的即办事项75.2%,全程网办成效87%。四是推进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注重数据共享支撑服务共享。
“智慧门牌”贴心服务。如黔西市大关镇推行“智慧门牌”示范工程,实现全镇户户智慧门牌全覆盖,门牌上生成二维码,将政策法规、党务政务公开、办事流程等按类别上传至微信公众号“红色大关”二维码,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学习政策法规,了解镇情村情、政务村务,申办户籍、计生、救助等事项,极大增强基层服务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并且把服务融合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日常生活里,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了镇、村(社区)政务公开透明度,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搭起便民服务连心桥。截至2021年11月,大关镇“智慧门牌”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612个,涉及申办户籍、计生、救助等问题,实现群众少跑路,提高为群众办事效率。
黔西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客观制约与机遇
黔西市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既受到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也面临着新发展理念创新区建设和国家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
(一)地理环境制约
黔西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多山地、多河谷、多溶洞是其显著地理环境,这使得数字技术在山地的应用场景面临很多困境。由于山地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农业发展和数字技术的结合,不仅受资源环境约束,还面临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破碎等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成本。同时,山地地理环境不仅增加数字技术在乡村建设中的建设成本,而且也限制了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领域的广度和深度,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和乡村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发展基础制约
一方面,黔西市虽然脱贫攻坚顺利通过验收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但巩固与提升的任务艰巨。黔西县贫困人口基数较大,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期间,群众增收渠道相对变窄,部分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需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还须深入推进,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均,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小,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优化。并且,质量与效益的矛盾突出,工业经济增速虽然较快,但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是以煤炭化工业为主,推动从单一煤电产业向多元新型工业化产业转型发展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科技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三)基础设施制约
虽然黔西市“十三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巩固,功能不断完善,但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入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不断拓展,尤其是数字乡村的加快推进,乡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呈现出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更新迭代”的问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乡村信息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落后,数字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核心与动力就会不足。公共数字服务设施建设仍还滞后,存在有些服务单项功能考虑多,综合统筹欠缺等问题,在建设中存在重完善、轻运用的现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实际供给能力不足,影响人民群众在数字化时代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人才制约
黔西市在推进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进程中,一方面,由于传统农业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以及低收益,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选择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外流,使得青壮年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而青壮年劳动力是利用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这无疑对乡村数字消费市场以及数字应用市场面临着很大挑战。另一方面,缺少专业数字人才支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对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吸引力不强,这也是当前阶段最为突显的数字人才瓶颈制约,导致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相对缓慢。
(五)发展机遇
1、新发展理念创新区建设为统领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工作,首站来到黔西化屋村,强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导,为黔西市新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并且,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7月对毕节试验区未来发展曾作出重要指示:“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赋予了新时代毕节试验区新的内涵,围绕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助推毕节发展结合起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出台了46条意见支持毕节建设。这些,都是必须用好用活的政策支撑。为推进黔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环节、全过程,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2、数字乡村试点为契机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同时,2016年,贵州被列为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以此为契机,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大数据应用、资源流通、产业聚集、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试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年,贵州省息烽、黔西、金沙、余庆这四个县(市)作为第一批国家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黔西市数字乡村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示范为引领,重点推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必将为黔西市乡村振兴开新局、数字经济抢新机增强新动能新机遇。
黔西市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黔西市信息化发展基础以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是其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路径选准的现实基础。黔西市以国家级数字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强力推动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农业”深度融合,促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
(一)发展基础上突出信息设施建设保障
乡村信息设施是建设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一是不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5G网络行动,加快乡村5G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中心区域、产业园区、产业基地、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初步形成超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的5G数字设施体系,大力推进30户以上自然村寨5G网络信号全覆盖。二是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以乡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积极探索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在交通、水利、电力等重点领域的实践应用,着力推进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智能电网、数字物流建设。
(二)产业上凸显“数字+农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是根本。产业数字化不同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而数字产业化重点在于提升数字技术领域产业链的竞争力。二是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变,构建农商慧联大数据平台,特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数字化改造,深化农业产销智慧对接,建立生产技术、产业发展分析、市场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等全方位、全过程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农业向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转变。三是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持续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规范管理农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加快乡村高效配送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职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
(三)治理上强调基层组织管理智能化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进乡村数字化治理,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一是建设统一服务体系、统一运维管理制度的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将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及时通过“大数据”管理好,实现对乡村数据的实时观测、收集、存储、分析对比等,通过大数据让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变得透明、高效、精准、全面,促进乡村治理有效。二是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进一步推动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立体化、智能化。三是推进农村环境数字化管理。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推进专业化市场建设和运行管护,统一运行和管理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充分运用大数据加强对空气、水、质量、自然生态、检验检测的深度应用,持续提升空气质量、稳步提高水质量,促进乡村生态宜居。四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加快将网上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更好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和人民群众获得感。
(四)服务上注重效能提升
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体现。一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面向交通运输、节能环保、金融等行业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快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数字金融在乡村的发展。二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升级,以教育、娱乐、康养等领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教育、医疗、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发展体验式消费、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业态。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餐饮、非遗等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滋养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1]周锦.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理和路径[J].农村经济,2021(11):10-16.
[2]邹辉.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困境及解决方略[J].农业经济,2021(02):46-47.
[3]王建冬,童楠楠.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2020(03):22-31.
[4]李冬莲,肖路平,佟岩.抢抓数字经济战略新机推动贵州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商学院学报,2021,34(03):1-9.
[5]张哲晰,高鸣,穆月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参与机制、困境及对策——来自贵州省剑河县调研的证据[J].中国流通经济,2021,35(12):40-49.
[6]吴韬.数字化变革赋能云南数字乡村建设发展[J].创造,2021,29(09):41-49.
[7].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毕节市网信办、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内部刊物)、以及黔西市相关报告.
作者简介
王红霞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定勇 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畜牧师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