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三江源国家公园: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范本
2021-01-12 15:15:52 来源:《新西部》2020年9月合刊

◎本刊记者 陈小玮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单位,五年试点期间在保护修复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性探索。即将挂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成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巴颜喀拉山(清水河)湖泊湿地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驱车前行,鼠兔随处看见,时而迅捷地探出洞口,转而又隐身不见。肥嘟嘟的旱獭连蹦带跳窜过公路并不稀奇,有时还会一动不动地站在路边的玛尼石堆上,陷入沉思一般。公路两旁草地上偶然也能远远望见吃着草的藏野驴。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更多的野生动物活动,则被红外相机监测视频记录了下来:金钱豹一摇一摆地从山中小道走过;昔日罕见的雪豹,一大两小在雪线山坡上打斗玩耍;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卧栖着一群白唇鹿;壮硕的狼群走过山崖时不忘留下气味,以标记其领地……越来越频繁现身于镜头前的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从一个侧面说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在明显好转。

经过近五年的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度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

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于今年正式挂牌。

世界屋脊上的国家公园

在旅游景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名称,那么三江源国家公园与之有何区别?

“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域或海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度高的自然保护地。“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手册》对国家公园所下的定义。

“国家公园”译自英文“NationalPark”,源自于美国,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geCatlin)所提出。1832年,乔治·卡特林在旅行的路上意识到西部大开发可能破坏美国原著的印第安文明、大面积的没被干扰没被人类工程破环的原始荒野以及荒野中的野生动植物,他忧虑的同时认为“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国家公园”是可以将之保护下来的。

187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黄石法案》,标志着国家公园从概念畅想、探索发展开始步入实质性建设,之后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所借鉴,成为近代自然保护地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有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相继设立了多达1200处的国家公园。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目的在于以保护国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15年11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下简称《试点方案》),显现其肩负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与担当。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试点方案》。

▲长江源头通天河

2016年3月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标志着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由以前的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转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建设阶段,将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更为健全的保护与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更加广泛的全民参与和全民共享,使国家公园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稳固基石。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明确“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目的是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质地貌景观多样性,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服务社会,为人民提供优态产品,为全社会提供科研、教育、体验、游憩等公共服务;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目前,国家公园试点的还有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云南普达措等十个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我国西部的青海省境内,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3500-4800米,面积达12.31万平方千米,是目前试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三江源拥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有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共同源头。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澜沧江是重要的国际河流,一江通六国,是国家和民族友谊的纽带。三江之水覆盖了我国66%的地区(含南水北调工程覆盖地区),每年向中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养育了超过6亿人口,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三江源区域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江源的“安危”关系的不仅仅是青海省和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更关乎的是世界的生态安全问题。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整合了原来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形成了“一园三区”格局。园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利风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地等六类15个保护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涉及青海省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的玛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县4县、12个乡镇。

按生态分区划分三江源国家公园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三个区。

核心保育区。总面积90570.25平方千米,占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的73.55%,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为基线,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査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全部核心区、99%以上的缓冲区。

生态保育修复区。总面积5923.99平方千米,占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的4.81%,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查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5527.28平方千米的实验区和396.71平方千米的非自然保护区。

传统利用区。总面积26647.16平方千米,占三江源国家公园面积的21.46%,是国家公园核心保育区和生态修复区以外的区域。包括: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索加-曲麻河、果宗木査和昂赛5个保护分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8896平方千米的缓冲区、21761.59平方千米的实验区和2796.61平方千米的非自然保护区。

三个区又进一步细化为一级和二级功能分区。

一级功能区的管控目标是:核心保育区采取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好雪山冰川江源河流、湖泊、湿地、草原草甸和森林灌丛,着力提高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等服务功能。维护大面积原始生态系统的原真性,限制人类活动。生态保育修复区以亟须修复的退化、沙化草地为主,强化自然恢复和实施禁牧等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待恢复后再适度开展休牧、轮牧形式的科学利用,以维护高寒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全面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传统利用区生态状况总体稳定,是当地牧民的传统生活、生产空间,是承接核心保育区人口、产业转移与区外缓冲的地带。将乡镇政府所在地和社区村落现状建设用地等生活区域,以及铁路、国省干道公路划定建设用地限制线,加以严格管控;其他区域严格落实草畜平衡政策,适度发展有机畜牧业,进一步减轻草原载畜压力,加快牧民转产转业,逐步减少人类活动。

二级功能区是严格管控区。对特别保护地、特别栖息地、自然保育区基本保持原貌,除原居民以及经批准的科研检测工作外,禁止其他人为活动。

《试点方案》确定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目标是,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通过艰苦实践、开拓创新,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典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与此同时,《试点方案》提出了突出并有效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等5项主要试点任务。

大部制引领体制创新

青海省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建设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公众参与体系、合作交流体系社区共建体系,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关系,取得了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成效和突破性进展,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三江源特点、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构建大部门管理体制,优化重组各类保护地。

▲黄河源头鄂陵湖风光

新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省政府派出机构),负责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和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双试点”工作,行使相应管理职责。

长江源(可可西里)、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所属州政府的双重领导。

对三个园区所涉四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精简县政府组成部门,形成了园区管委会与县政府合理分工、有序合作的良好格局,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由玉树州委、州政府一名负责人兼任。

黄河园区管委会位于玛多县,县委书记、县长分别兼任所在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和主任,管委会专职副书记、副主任兼任所在县党政副职。管委会内设综合(党群)部、规划财务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下设资源环境执法局和生态保护站。园区内的3个乡(镇)政府加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相关保护和管理职能。

澜沧江园区管委会设在杂多县,原杂多县政府所属三江源办、国土、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人员和48个编制整体划转,组建了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资源环境执法大队、森林公安局)、综合部、规划财务部、生态保护站等5个内设机构。整合森林公安、国土、环保、水利、林业、草原等职能,由园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资源环境执法局统一行使。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等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单位职能,设立园区生态保护站,同步挂牌成立5个乡生态管护站,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落实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权责。

通过体制改革,形成了以管理局为龙头,管委会为支撑、保护站为基点、辐射到村的全新管理体制,“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实现了“一件事由一个部门来管”的体制试点目标。

试点五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了31项体制试点任务,在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成果,确立了9大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初步形成了15个管理体系,积累了建设国家公园的宝贵经验。

法规建设为制度体系奠基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时,相关立法还是一个空白。《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法制化建设迈出了新的一步。

2016年10月,青海省政府法制办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组成了各方面专家为主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起草小组,历经四个多月,经过省内外广泛调研、讨论起草,多轮次、多层面、多形式征求意见和反复修改完善,并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及13个国家部委征求意见,以不同方式向中央深改办、中央财经办、全国人大法工委、环资委、国务院法制办请示汇报同意后,于2017年2月20日,提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7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7年3月29日,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3次会议听取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草案说明,省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提出了关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草案的审议意见。

▲澜沧江源头风光

2017年6月2日,经青海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4次会议表决通过,以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7号公告正式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法制化建设迈出新的一步,不仅为我国国家公园的立法工作做出了示范,也为今后在国家层面开展国家公园立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实践经验。

出台一系列地方行政规章,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制度体系奠基。

2016年4月11日,青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任务。

2016年9月14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投资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社会捐赠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访客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合作交流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规范性文件,于2016年10月29日,由青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

2018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相继出台两项制度。5月11日,经青海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管控办法(试行)》。5月24日,经青海省委、省政府同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积极探索创新农牧民生产经营模式的实施方案》。

截至2018年底,共印发实施了12个管理法(实施方案),环境教育管理办法等修订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制度体系基本完成,依法建园有了根本保障,为我国国家公园制度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三江源国家公园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究制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及引用标准汇编(I、Ⅱ、Ⅲ册),经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专题会审议,于2017年12月27日正式印发执行。

制定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导则》《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志》《三江源国家公园术语》等青海省地方标准。

2018年8月16日,成立了由32家单位47名专家组成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为全省第五个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在擦泽村新建的环境保护项目

按照《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研究部署标准制定和标准化体系建设计划,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改革创新、建设发展、科学研究、保护管理、宣教服务和技术推广等标准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进入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牧民转岗为生态管护员

8月8日,星期六,一大早我们驱车从杂多向曲麻莱进发。不时看到路边草原有很多捡拾垃圾的人,公路边也临时堆着塑料瓶、塑料袋之类的生活垃圾。这天是三江源生态管护员的集中巡护日。

管护员除了对管护区内草原基础设施进行监管、举报盗采盗猎行为、监测草原火情灾情以外,“分拣垃圾”也是其工作日常。在杂多到玉树的公路边,隔一段距离就能看见一座非移动帐篷——外观与当地人用的花帐篷无异,仔细看是水泥的,这是用来存放垃圾的转运站,转运站的垃圾会被运到杂多县城统一回收处理。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全面实行园区“一户一岗”,据《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8年)数据显示: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每个管护员的年收入为21600元。不仅为他们配备了巡查用的汽车或摩托等交通工具,还配发了制服——制服胸口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标志。有关部门还为他们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这项举措对牧民脱贫解困、巩固减贫成果发挥了保底作用。

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生态公益岗位机制实施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管理办法(试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试行)》,以加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政策落实前、中、后期管理。

通过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广大牧民保护生态的参与度明显提升,聘用的生态管护员数量约占园区内牧民总数的27.3%,且“一人被聘为生态管护员、全家成为生态管护员”的新风正在兴起,生态保护成效突出。

黄河源园区组建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30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园区培训管护员1.34万人次。

澜沧江园区设置了19个管护大队、64个管护分队,实行每日定点巡护、每十五日集中巡护制度。落实生态管护公益岗位7752名。规划了2000平方公里的生态监测线路,开展了有蹄类为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样线监测。

为加强园区内外生态保护,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为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任务,按照组织化巡查、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在园区内外组建了乡级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若干个管护小分队开展管护工作,为进一步向社、组、户延伸生态管护触角,消除生态保护的“盲区”和“死角”的实际,探索建立了“54321”模式开展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新路子。

“5”是指即构建了县有监督员、乡有指导员、村有大队长、社有中队长、组有小队长的“五有”生态管护队伍。

“4”是指为进一步发挥不同群体的作用,在各村组建了党员生态管护组、民兵生态管护组、妇女生态管护组、信尼生态管护组四个小组。

“3”是指在生态管护员在巡护中采用车队、摩托车队、马队开展全县的生态保护巡护工作。

“2”是指在每个村设置两户“党员生态中心户”。

“1”是指为宣传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和向外界宣传推介县境内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成立了大自然摄影队。

“两个塑料瓶换一支铅笔,一斤废纸换一支中性笔……”昂塞乡为了让娃娃从小树立起保护三江源的理念,特别推出“垃圾换文具”活动。根据孩子们垃圾收集数量、垃圾分类准确率、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老师记录政府买单,每个季度集中评比“环保小卫士”颁发纪念章。在学校的“垃圾兑换点”每个孩子都可以把塑料瓶、旧书本等垃圾换成铅笔、笔记本等文具。“以前孩子们习惯随手扔垃圾,但通过环保进课堂、“垃圾换文具”等形式,孩子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垃圾也减少了,更加有效带动了社会环保风气。”

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涵盖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园内有19109户72074人,基本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的定居格局。过去牧民以放牧为主,在以草定畜的前提与背景下,转业、转岗、转产将是牧民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特许经营、生态村建设等为牧民转业、转产提供了机会。

▲摄影/才让当周

启动黄河源园区生态体验特许经营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审查完成《黄河源园区特许经营实施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兔狲、藏狐毛绒玩偶特许商品经营方案》。

基本完成玛多县擦泽村、杂多县年都村、治多县马赛村、曲麻莱县红旗村及索南达杰保护站“4+1”生态保护示范村站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路子。

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大胆尝试将草场承包经营逐步转向特许经营。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促进增收致富。

对农牧民进行专业培训。开设“三江源生态班”,招收三江源地区42名农牧民子弟在西宁第一职业学校开展为期三年的中职学历教育;对园区内外9040人次开展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农业技术、机械驾驶、汽车和摩托车维修、烹饪、农家乐、泥塑等技能培训,提升了农牧民综合素质。

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三江源国家公园有这样一群特殊“主人”——野生保护动物,多达120余种,多为青藏高原特有种,且种群数量大。

亲自带路并替我们临时充当了一会司机的执法队队长马玉章因工作需要临时被调到澜沧江园区昂塞乡生态保护站,他介绍说:现在野生动物多了,牧民去夏季牧场放牧,冬季定居点的房子门窗都要敞开着,这样就算进去了棕熊,顶多溜达一圈就走了,如果门锁着,熊无法出去,发起脾气会砸毁家具,防盗门都不是熊的对手。

马玉章还给我们讲了救雪豹的故事。

巡山时,发现了一只老年雪豹,嘴里叼着一只小牛犊,倒被小牛犊拖着走。雪豹被马玉章救的时候,几乎完全没什么力气了。马玉章用被子裹雪豹的时候,它只是虚弱的叫了几声,不知是感激还是想反抗。后来,这只患有白内障的雪豹,被送到西宁,做了手术,用马玉章的话说是“现在养的胖胖的,住在别墅里养老”。

藏族人对动物的爱护是发自内心的,碰到受伤的动物,就会主动伸出援手。

▲三江源生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玉章说,“专家并不建议巡山人救衰老的野生动物,认为应遵循自然界淘汰规律。”

有一年遇到雪灾,巡山队员带着草料,往山上扔,喂黄羊。专家认为喂的多了,会影响它的野性。包括野生动物的尸体,也不建议捡,应当留着给别的动物当食物。

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获悉,长江源园区雅达湖从2017年开展斑头雁保护行动以来,斑头雁种群数量从当年的500多只增加到2020年的1630多只,四年内增加了1100多只。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腹心地带,是珍稀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雅达湖地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勒池村,毗邻通天河,是斑头雁迁徙、繁衍的重要保护地。

2017年6月,由曲麻莱县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积极组织和引导,曲麻河乡措池村生态管护员开展了保护斑头雁行动,并为斑头雁繁殖保驾护航,从而最大程度减小野生肉食动物对斑头雁的袭击。

按照“一户一岗”的原则,勒池村先后设立生态管护员700余人,2017年还组建了40余人的珍稀野生动物护航队,专门负责藏羚羊、藏原羚、斑头雁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调查和统计工作。

现在,这里斑头雁最多,其次是赤麻鸭、黑颈鹤,最新发现了中白鹭。从2017年当地在长江源园区雅达湖周边开展斑头雁保护行动以来,据守护生态管护员不完全统计在措池村赛色湖附近每年有326只斑头雁进行歇息和繁殖,每年生产繁殖约200只幼斑头雁。2019年数字统计,约共有420只斑头雁在措池村赛色湖附近歇息,共生产繁殖约有180只幼斑头雁。

2017年9月20日,曲麻莱管理处在四个乡镇5个村择优选拔了生态管护员100余人,组建了“玉树曲麻莱县绿色江源雪豹监测队”。通过调研发现长江流域曲麻莱境内存在雪豹,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家珍惜野生动物,以措池村长江第一峡谷等共划分5个雪豹监测点,并积极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绿色江源环保组织、青海中科院协调,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在曲麻莱县长江沿线(叶格乡、曲麻河乡、巴干乡、约改镇)760余公里划分5个监测点,安装200台红外相机、共拍摄雪豹等野生动物16356条视频,其中:雪豹3564条视频,通过专家初步认定共有56只雪豹在县境内活动,其中黑狼、豹猫、白唇鹿、盘羊、马麝、棕熊、猞猁、岩羊、兔狲、等各类野生动物及鸟类频繁出现在镜头之中。

曲麻河乡勒池村地处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地带,这里是藏羚羊的故乡。每年春天,大批雌性藏羚羊在此聚集,前往北边的可可西里腹地产崽,完成一次繁衍生息的旅途。管护员发现,藏羚羊迁徙途中受肉食动物的袭击较为严重。曲麻莱县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于2018年5月20日牵头成立了藏羚羊护航队。为了不打扰藏羚羊的迁徙,将40名护航队员按5人一组,共分成8个组,分别执行护航任务。护航员骑着摩托车,来回走几百公里路,第一次将五六千只藏羚羊送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他们在护航行动中认真填写藏羚羊迁徙日志,将母羊数和产羔成活率登记造册,建立完整的藏羚羊数据库,并规划下一次秋季藏羚羊返回曲麻莱时的护航计划等。这项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年。

曲麻莱县巴干乡、约改镇辖区内分布和生活着一大批白唇鹿。由于白唇鹿鹿干角价格不菲,人们为了尽早得到鹿角,人为加快鹿干角脱落,这会威及白唇鹿的生命。为进一步保护白唇鹿,统一集中管理白唇鹿鹿角,从源头上杜绝人为因素加快鹿角脱落时间。

2018年3月,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牵头在约改镇岗当村,巴干乡团结村、代曲村按照每村10个小组、每组5人方式组建了白唇鹿鹿角管理牧民组织。每个村牧民组织全面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白唇鹿鹿角自然脱落拾捡工作,并监督和禁止外来人员窃取鹿角。集中管理白唇鹿干角收益,待各个村、组全部收集起白唇鹿干角后,由相关部门统一联系市场,待全部销售完后,将鹿干角收益统一分红至各村管理人员。从而进一步提高当地牧民群众的实际收入。2018年岗当村、团结村、代曲村共264人,共拾捡干鹿角4909斤,共计金额534726元,每人分红2025元。2019年岗当村、团结村、代曲村共264人,共拾捡干鹿角5004斤,共计金额536726元,每人分红2033元。

▲天上黄河(摄影/蔡征)

随着野生动物数量的增多,人兽冲突问题成为一种困扰。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生态管护员负责开展人兽冲突监测和调查,在事发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拍摄肇事照片,做好详细监测记录,为野生动物伤害补偿提供证据,并以此准确掌握园区内发生人兽冲突事件的类型、数量、概率、损失及补偿情况,以及区域内大型食肉目野生动物种群状况。

澜沧江园区还在探索野生动物肇事补助新模式。一方面着力开展旗舰物种雪豹、金钱豹等野生动物保护和防熊电围栏试点,同时,通过县财政支持、高校和社会学术组织资助、群众投保的方式,筹资建立了“人兽冲突保险基金”,避免报复性猎杀行为,实现了保护和受益“双赢”目标。

体制试点形成青海模式

2019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深化改革和体制试点评估年,也是为正式设立国家公园奠定基础的关键年。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指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试点区的社区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实行“一户一岗”政策,使17211名牧民每年增收21600元,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走出了青海模式,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累了青海经验,为正式设立莫定了坚实基础。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获“青海省改革创新奖”,在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组织的全国10个试点单位评估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名列前茅。

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合作组织的国际第三方独立评估报告显示: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是中国2030年全面实现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试点期间探索制定的政策和实践将对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强调“生态保护优先”“尊重和弘扬当地藏族文化”,令评估小组印象深刻,表示赞赏。希望这些理念和政策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成功后,在中国的其他国家公园加以推广。评估小组专家认为,三江源地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独具特色,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值得中国人民引以为豪,应将其建成具有中特色的国家公园,将这些资源永续保护,世代传承。

(责任编辑 王顺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