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位西安交通大学当年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信中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随后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年发展历程中,还有众多像西安交通大学这样的东部高校或者企业、个人响应国家号召,告别父母家人,远赴西部各地扎根落户,在推动西部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播撒青春和汗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毫无疑问,他们同样是“西迁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
1959年6月13日,随着中国核试验基地在新疆马兰正式组建,上万名科研人员和部队官兵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到马兰,以不同方式进行了多次不同型号、不同威力的核武器试验,建起了中国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由此形成了属于马兰人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刚刚七十五天,重工业部就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钢铁工作会议,确定包头为国家未来钢铁中心之一。为了达成这一设想,国家从东北、河北等地调集8万多人援建包钢。包钢的建设,是新中国156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设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一大批优秀航空人才和10万名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以及解放军官兵,带着“航空报国”的信念,从祖国东北、华东、华北走进了险远蛮荒的贵州大山,建起了中国西部地区的又一个秘而不宣的航空工业科研生产基地——011基地。011基地的建立,推动了贵州航空工业在这一时期加速发展,并为贵州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可贵的是,011基地建设还留下了永不磨灭的“P型机精神”。
“西迁精神”是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在新中国建设发展七十年进程中由成千上万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的西迁者用青春和生命凝结而成的一种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时代精神。体现在以交大人为代表的西迁者身上的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构成了“西迁精神”最重要的思想内涵。毫无疑问,“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中国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精神驱动力。
(编辑 谢琬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