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部报告 >> 正文
西安交大:西迁大树根深叶茂
2019-07-09 16:15:59 来源:《新西部》杂志2019年6月上旬刊

文丨陈小玮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西迁五十周年之际,西安交大党委扩大会议对西迁精神做出了概括与总结。如今的西安交大,不仅是重要的人才库、智力库,更是西部地区位居前列的科教高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场浩浩荡荡的西迁,更离不开西安交大人对“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如今,创新港的横空出世,不仅要服务于大西安建设,服务于陕西的追赶超越,更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做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位于学校南门右侧。博物馆开业短短五个月,已有近6万人参观,有的参观者是从上海远道而来。

  2018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联名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周年之际,西迁博物馆正式开馆。

  2017年11月,15位交大西迁老教授学习十九大报告后,联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及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并说了一段鼓舞人心与励志的话:“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西迁博物馆的再建(2006年,西迁五十周年时,交大曾将原校医院改建为西迁历史纪念馆),从选址、建馆到布展,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建这个馆是张迈曾书记下的任务。”博物馆馆长赵大良介绍道。

  西迁博物馆占地面积约940平方米,是全钢结构的4层建筑,布展面积2400平方米,分为溯源、西迁和致远三部分,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共2077件,全面展示了交大人六十多年艰辛而又多彩的西迁史。

  中央决定 立即行动

  “一五”计划(1953-1957年)的制定与实施,是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标志。全国确定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陕西有24项,是两个最多的省份之一。西安布局了17项,其中,电气类五项,机械类六项,占六成有余,因此西安也被确立为机械电力工业基地。然而西安高教力量非常薄弱,整个西北只有一所位于咸阳的西北工学院,这一教育格局显然既不能满足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也不能对大规模建设提供足够的科研支撑。

  自1952年始,国家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全国工科大学实力最强的三所大学是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和位于哈尔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是全国高校最集中的一个城市,但因建设项目主要布局在内地,高校作用难以发挥,因此,迁校自然首选交通大学,目标是要在西安建一个万人大学,发展原子能等尖端专业。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比无关(摄影|陈小玮)

  1955年3月30日,国务院二办收到高教部上报中央的《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提出压缩沿海高校基建规模、加强内地高校建设的方案、任务,其中,有将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交大电讯工程系迁往成都的动议。陈毅、陈云、刘少奇、朱德、彭真、邓小平、周恩来七位中央领导人审阅了该报告。

1955年5月,在唐代道政坊、常乐坊遗址上勘探新校址


  交通大学从接到迁校的电话通知到公布迁校方案,仅仅只用了四十八天。

  4月7日晚,高教部将迁校精神的电话通知于彭康校长。因第二天是校庆日,故校党委对西迁的传达时间推迟到9日。14日,学校派总务长任梦林等去高教部接受迁校任务,了解西迁的基建规模等具体事项。

  6天后,任梦林他们直接到西安,在西安市规划局一位科长的陪同下,在南郊寻找校址,初步选定的校址位于西安城墙东南角外,唐兴庆宫遗址之上。并在西安北郊成立了迁校办事处。

  5月10日,交通大学校长彭康和五位教授再次踏勘校区。西迁馆有两幅照片反映了这一时点,一幅是他们行走在麦田中,一幅是驻足于麦田,擘画学校的未来。

  “我们当时在田野考察,在麦田里边走边看。钟兆琳、朱麟五两位教授看了这块地方后,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时任交大基建科科长的王则茂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面对如此开阔的平原沃野,再比较局促拥挤的上海徐家汇,大家都很满意。”

  5月25日,交通大学向全校师生公布了迁校方案。

  电制53班全体学生倡议,进行上海——西安象征性接力长跑迎接迁校。上海到西安全长151万米,平均每人要跑53000米,每天操场上都可以看见跑步的同学。到6月6日,一年级70个班级已有41个抵达西安,没有完成目标的班级,准备在放暑假前完成。

  10月26日,新校区破土动工;12月,中心大楼奠基。

  任梦林领衔承担新校建设任务,须在一年内完成11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由于工期紧,基本是边设计边施工。为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交大把基建科搬到了西安。

  “那年冬天特别冷,经常风雪交加,地面积雪盈尺,气温低达零下15度。施工组的同志们住在工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没有人叫苦,没有任何埋怨。大家从不考虑个人,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完成迁校任务,支援大西北。”王则茂在文章中回忆建校情景时这样写道。

  校园工地上同时有2700名工人在工作,最多时达4000多名。“我们是为西北工业基地兴建工业大学的!”建筑工人夜以继日的干,过春节也只休息了三天。

  1956年,新华社关于交通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的报道,有一半篇幅是报道西安校舍的建设情况。西安校区比上海大一倍,占地1100亩。中心教学大楼已建到第二层,这个大楼可容纳全部一、二年级学生用的教室,以及电工原理、材料加工等基础课的实验室。西安校区的学生宿舍、教职员工宿舍基建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1956年6月4日,交通大学先遣队到达西安。8月10日,从上海开往西安的专列从交通大学后门的徐家汇车站出发,乘车人手持一张窄窄的红色乘车证,上面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字样。车站锣鼓喧天、彩旗飘飘,一千多名师生员工及家属乘这趟火车奔向西安。

  9月10日,新校开学。开学典礼是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隆重举行的。《人民日报》头版做了报道,并引用副校长苏庄在开学典礼上的话:首批迁校任务基本完成,2000余名新生报到。

1957年8月,在草棚大礼堂举行的开学典礼

  10月15日,中央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到西安交大(当时称“交大西安部分”)视察,他对全体教师及科长以上干部讲话中说:交大迁到西安来,将担负起她在上海所不能担负的重大任务。迁到西安的交大,不仅解决西安的需要,也要把兰州、洛阳的教育和科技带起来。

  调整方案 主体西迁

  迁到西安的交大如期开学。学校初具规模,能保证基本的学习生活,但还在建设当中,看上去还是一个“乡野中的大工地”。学校没有正门;食堂是几根柱子裹着塑料布的临时棚子。时值初秋,沙坡村的庄稼收了后,露出纵横的坟堆,看上去颇为荒凉。

  陈瀚教授记得,当时西安秋天雨水特别多,校园又在搞基建,沟沟坎坎的,他上课途中摔过两次,一身泥污走进教室,脸上还留有一些泥巴印记。学生们笑,他也乐。

  全校开大会使用的礼堂很特别。已逝的刘燕鏕教授生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总会回想起学校的草棚大礼堂,大概坐落在如今图书馆西北角对面的花园处。这幢建筑由好多粗壮的整根毛竹捆绑在一起搭建而成。”

  1955年,由于建设经费紧张,大礼堂没有被列入一期建设项目,但又不能没有一个全校性聚会的礼堂,替代方案即建一个草棚大礼堂。到江西采购毛竹,在上海请来搭建脚手架的师傅,精心搭建了一座能容纳5000人的草棚大礼堂——礼堂横梁、立柱是三五根碗口粗的毛竹捆绑而成,顶是竹竿编织的,网格上覆盖一层茅草,礼堂四周则用草帘子遮挡。阳光可从棚顶及周围草帘的缝隙透过来,冬天的冷风自然也能吹进来。

  1957年,西安交大新生开学典礼就是在草棚大礼堂举行的。据赵大良推测,这个大礼堂从建好一直使用到1964年国庆节,因为当年国庆节文艺演出还在这里进行,有照片为证。

  草棚礼堂成为迁校后艰苦奋斗的一种象征。西迁博物馆模拟再现了这一令西迁人记忆深刻的场所。

  1957年“大鸣大放”期间,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召开了连续三天的校务扩大会议,迁校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最终反对迁校意见占了上风,校务委员会作出“多数人不赞成迁校”的结论,并上报高教部。

  对迁校重新讨论,与当时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有关。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正确处理沿海与内地关系问题上,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过程看,许多新产品都出自沿海工厂,可见其作用很大。对沿海老厂适当扩建,投资少,见效快,更有效率。

  1957年5月,国务院和高教部分别举行会议,决定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交大迁校问题。这也是对“大鸣大放”期间有一派意见认为当初决定迁校不够民主的回应。5月23日起,周恩来连续三天听取关于交大迁校的各方意见。5月28日,周恩来听取交大领导的汇报后,晚上又和交大几位老教授在中南海座谈,从晚上七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两点。

西安校区迎接新同学

  6月4日,周恩来主持召集交大及有关部门召开关于迁校问题专题会议,并发表了近万字的长篇讲话。周总理强调,支援西部的方针不能变。他还提醒与会者: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到处有内外关系,特别是交大一举一动都会有很大影响,交大同仁一言一行必须照顾大局,一切应从团结出发。

  不过,周恩来还是将迁校问题的决定权交给了交大师生,说无论做出哪种决定,都报高等教育部批准。

  贯彻国务院专题会议精神,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说:迁不迁,怎么才迁得好,这是个政治问题。如果不迁,政治上就要输光了。西安市委第一书记方仲如说:交通大学如果不迁,或退回上海,后果将不可设想,会严重干扰整个国家的建设部署。

  交通大学校报刊登了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的信。他认为迁校有困难,但是是暂时的,从长远看,迁校比留在上海更好。他个人的意见是希望全迁。交大校友钱学森也来信支持迁校,并说“既然承认党能领导科学,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党的决定呢”?

  经过一番充分讨论,最终形成并得到批准的方案是,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大部分系科专业迁往西安,新的学科专业建在西安,同时,仍留一部分力量在上海原址发展。交通大学的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施统一领导。

  教授带头 两校分离

  “学校党委七个常委,有六个迁到了西安,体现了党员领导的带动作用。”赵大良认为这很关键。没来西安的那个常委,是因为要筹集南洋工学院。

  据彭康儿子彭城回忆:确定交大一校分设两地后,上海市委曾想让彭康留在上海主持工作。一家人商量时,彭城问父亲“怎么考虑”,父亲说“我应该去”。

  迁校前夕,交通大学的教授、副教授分别为73和34人。教授实力决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迁校能得到教授支持,自然极为重要。

  “钟兆琳在迁校问题上起了很大作用。”赵大良指着展板上钟兆琳的照片介绍道。

  钟兆琳是西迁到西安的教授中年龄最大的,时年57岁。他夫人卧病在床,留下女儿在上海照顾,他一个人到了西安。钟兆琳是交通大学教务委员会委员,当迁校出现反复时,他发言说:上海需要机电学校,西安也需要,西安校园都建好了,不过去对不起陕西人,对不起西北人。西安需要一些老教师,“我本来是要去苏联的,现在我愿意到西安去工作”。

  钟兆琳是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他大学毕业后就读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工程系,获得工程硕士学位,在导师推荐下进入美国西屋电气制造公司任工程师。后受邀回交通大学电机科任教,成为第一个系统开出电机学课程的中国教授。上世纪30年代,钟兆琳指导并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交流发电机和电动机,推动了我国第一家民族电机制造厂的建设。抗战时期,交通大学校园被日军占据,当迁至法租界的交大被汪伪政府“接收”,钟兆琳宣布退出“交大”,靠担任家庭教师、纱厂技术顾问维生。抗战胜利后才又重返交大,体现出其爱国气节。

1959年,沈尚贤教授(中)与青年助教一起翻阅苏联高校科研资料

  解放前夕,有美国大学给钟兆琳寄来聘书,国民党政府也曾想裹胁他去台湾,但他都不为所动,而是积极参加了护校行动。

  1956年迁校时,周恩来总理提出,钟兆琳先生年龄较大,身体不好,夫人又病卧在床,可以留在上海。但钟兆琳却表示:当初教务委员会开会表决,我是举手赞成了的,大学教师是高层次知识分子,决不能失信于人……我们要到西安办校扎根,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共和国的西部像当年的美国西部一样需要开发。

  钟兆琳带领同学们在大西北实习、考察,西北不少电机厂都留有他的足迹。改革开放后,近80岁高龄的钟兆琳又学了维语,关注新疆的人才培养,办新疆少数民族班。

  钟兆琳的父亲钟养圣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也曾和邵力子先生到过西北。西北干燥的气候令他肺病有所减轻。他对钟兆琳说:“我的病适合到西北去,你们将来和我到西北吧!”不料想,钟兆琳的后半生果然是在西北度过的。

  交大西迁时,陈大燮担任交大教务长,是国家一级教授。他曾在美国普渡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是我国热力工程学界的先驱。得知中央决定交大西迁消息后,他第一个发文章表示支持,并带头来到西安。在中央后来决定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个部分时,他说,虽然两个部分我都是教务长,但我首先要为西安的同学上好课。

  电信学家沈尚贤时任交大科研部主任。迁校时,他不但自己一家带头,还动员从美国学成归来、原本在上海大企业任职的妹夫陈国光先生一家带头到西安,发挥专业所长兴建交大的半导体专业。多年后,江泽民到交大看望老师,曾为沈尚贤题词:举家西迁高风尚,电子领域乃前贤。题词里隐含着沈尚贤的名字。

  著名数学家朱公谨也是国家一级教授,早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迁校时,他在西安创建了交大的应用数学专业。

  朱城副教授,195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振动学博士学位,回交大任教。1957年,在西安率先创建了工程力学专业。朱先生为创建新专业积劳成疾,两年后在西安校园不幸病逝,年仅39岁。成为西迁后身殉事业的第一人。

  苗永淼先生,获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教育部一位司长问他愿不愿意去交大,并告知他正面临迁校。苗永淼的回答是,“只想早点去”。他在交大工作两年后,1958年来到西安,成为我国压缩机、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陈学俊,普渡大学学成归国后,成为我国锅炉专业的创始人。颇具文艺气息的他,曾谱曲填词创作了《工程师进行曲》,高歌“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作为当时交大最年轻的教授、动力系副系主任,他与系主任朱麟五教授一起,给西安交大迁来最完整的一个系。

  沈云扉,是参与创建过同济医学堂的上海有名的医学教育家。他用一段诗表达了自己扎根西安的满怀激情:“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

  据统计,交通大学1956年在册教师739人中,迁来西安的有537人;陆续迁西安的各类教职员工(含调爱人员以及上海市动员支援西迁的后勤服务职工等)共计1400余人;1953、1954、1955级学生,从上海迁来西安共计2291人,占其总数的80.1%,1956年入学新生2133人,全部都到西安报到。全校图书资料74%运至西安;25个实验室全迁或部分迁至西安。

  为使交通大学迁校后发挥更大作用,1957年秋,高等教育部决定将西安动力学院以及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的有关系科调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

  1959年9月,彭康被任命为西安交大校长兼党委书记,司法部副部长谢邦治被任命为上海交通大学同一职务,正式结束了一校分设两地的状态。同年10月1日,在西安举行的国庆节大游行中,西安交通大学校牌第一次亮相于新城广场。

  扎根西部 硕果累累

  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在交大迁校问题上讲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迁校对不对,十年后作结论。

  交大西迁发展轨迹证明,这棵西迁大树,很快就在西部扎根,且枝繁叶茂。

  迁校第一个十年,西安交大培养毕业生逾一万人,是建国前交大培养毕业生总数的一倍;围绕国家需求,新的专业,诸如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形成,专业从15个扩大为25个。

  科研方面也异军突起。

  1957年,姚熹作为青年助教随校西迁,带领团队用短短几个月时间,在边筹建边生产的西安高压电瓷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33万伏高压变压器电瓷套管。1959年,动力系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双缸式自由活塞燃气发生器。1965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高教部直属高校科研成果展上,交大周惠久院士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与北大人工合成胰岛素、清华反应堆等五项重大科研成果一起被誉为“五朵金花”。

1959年西安交通大学校景

  第二个十年的西安交大,虽然处于“文革”特殊时期,但交大时任革委会第一办公室主任的动力系讲师万威武,却接受国防科委的任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在尚未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与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的课题组成员,自主研发了30K制冷机,用来冷却卫星通信战略雷达敏感元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作出重要贡献,技术工艺达国际领先水平。

  第三个十年,西安交大被列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八五”期间建成1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创新港鸟瞰图

  第四个十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展“211”和“985”工程建设的高校。还跻身“2+7”(C9)联盟,是西部地区惟一入选的高校。

  1989年,信息与控制系开发了我国第一台JTR-1型教学机器人。

  第五个十年,郑南宁院士研制出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扫描制式转换及视频处理芯片。

  第六个十年,西安交大机械学院赵玉龙团队,瞄准国家需求,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完成的“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项目解决了发动机、导弹、水下兵器、燃爆、战机、登月等国防、航天航空以及石化领域中的压力加速度比测量难题,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当年讨论迁校时,不少人持一种悲观看法:“在穷乡僻壤不能办好大学,交大搬去,只是多了一个要回来的学校”;“交大迁西安是空谈长远利益,在上海可以发挥十万匹马力的作用,搬到西安后就要大打折扣”;“把交大搬到西北去是拔苗助长,是把一棵生长得相当好的大树,移植到土壤气候完全不适当的地方去”……

  1996年,西安交大迁校四十年。在本科教学工作“国考”中,交大成绩是“优秀”。专家组认定,西安交大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有优良办学传统的著名大学,长期以来重视基础课程建设和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成果。

  2017年,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评价是:西安交大是一所能在浮躁世界中放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地方。

  西迁以来,交大已培养毕业生近26万名,其中40%留在西部建功立业;培养出的34位两院院士,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重实践是西安交大的特色。1960年2月7日,西安交大各系各专业近2800名师生赴陕西与周边省市的63个企业,帮助开展机械化自动化建设,与这些企业合作开展的设计制造、投产项目达1900余个,并以此为契机与大西北一批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长期协作关系。

  服务国家重大建设。参与三门峡、三峡等重大工程的研究;参与国家第一代计算机研制以及工业自动化试点工程,即兰州化肥厂自动化试点“炉温串级自动调节系统”研究,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1959年协助设计西安铝厂,西安钢厂;350教研室研制泾惠渠水利自动化设备。

  科研方面,1963-1972年国家科学技术十年规划中,西安交大承担了32个规划,120个中心问题中的257个课题的研究任务,其中,由学校一家负责的有9个中心问题,68个研究课题。而自1978年以来,西安交大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26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17年以主持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全新形态 冲击一流

  2014年,西迁的交大在将近一个甲子之际,做出一个决定——向西再迈一小步,在距西安二十分钟车程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渭河之南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下简称创新港)。此举在赵大良看来如同“乾坤大挪移”,绝不是新校区所能涵盖得了的。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张迈曾说,创新港是西安交大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西安交大对大学如何发挥引领社会作用的积极探索。

创新港

  创新港是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与国际前沿“学镇”理念叠加的产物。西安交大将创新港选址在了沣西新城,一方面有拓展空间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要在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探索,即特色小镇建设中发挥大学教育科研的功能与作用。故此,创新港是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联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的一个国家重点项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创新港是一个全新的大学形态,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镇,聚集了一批和社会有紧密联系的高素质的人才。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化、数字化的出现,致使人类社会知识传播呈快速、扁平化的态势,传统大学象牙塔式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大学必须变革,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

  2019年4月1日,交大兴庆、曲江、雁塔三个校区开通了到创新港的通勤车;2日,创新港的“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挂牌,意味着首个位于西部的国家级博士后创新平台启动。该中心的最大特色是博士后的国际交流,力争三年内引进1000名博士后。4月8日,适值西安交通大学一百二十三周年校庆之际,高端装备研究院进驻创新港,成为首个进驻创新港的研究院。

  上述三件喜事,标志着创新港从建设阶段转入搬迁、启用阶段。

  西安交大创新港办公室副主任周海涛介绍:创新港总面积5000余亩,分为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板块,建设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25个研究院。另外,创新港南侧布局了7平方公里的产业承接区,充分承接西安交大科研成果。

  交大西迁六十年,老校区的发展已受到空间不足的限制,很多教授的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不得不放在外边合作单位。各学院提供的自修空间不足,学生们不得不到图书馆抢位子自修。但是,西安交大在沣西建创新港,绝不只是建一个新校区,其雄心是为中国大学探索新形态,即融“校区、社区、园区”于一体,既是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器;既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又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采用创新港这个名称,是借用港口所具有的吞吐力。王树国校长认为:“吞”即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际高端技术,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吐”则是发挥创新港自主创新能力,将优质的创新成果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推向社会。

  2015年,西安交大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格局,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吸引了40多个国家150多所高校加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秘书处设立在创新港,共同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人文交流、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西安交大与陕西省紧密合作,为科技强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努力。一方面,陕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创新港建设,一次性批复29个陕西省科研基地落户创新港,包括18个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覆盖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19个学科。另一方面,创新港积极与陕西12个地市合作,建设辐射西部的“创新码头”,实现人才、信息、资本等市场要素的穿梭流动。与榆林、延安、商洛等地市共建新能源、新材料研究院所等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据悉,西安交大的1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将全部搬迁到创新港。创新港吸引美国3M公司、韩国LG集团等与交大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创新港将吸引不少于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技术创新联盟。截至目前,有170家单位与创新港签了合作协议,另有130家有合作意向。

  对于交大本科大四的学生,创新港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这里是他们在走出校门前对未来岗位加深了解的地方,是一个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需求结合的地方;如要读研究生,创新港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研究提供基础;若有计划到国外深造,创新港有国际研究实验室,对学生的语言提高,以及提前熟悉外国文化,都会有很大帮助。

西迁老同志行走在梧桐道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认为,“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关键看它为社会带来了什么。如果对社会做出了一流的贡献,它就是这个社会的一流大学;如果为国家做了贡献,就是这个国家的一流大学。作为西部的重点大学与国家的重点大学,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秉承家国情怀,为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王树国理想中的大学是融入社会,和社会互通,交大创新港的建成,圆了他的这个梦。

(本文图片由西安交大宣传部提供,特此感谢!)

(编辑 谢琬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