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 震
五四精神,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转换时期生发出来的一个庄严的文化符号,它一方面革除中国传统文化中腐朽落后的一面,另一方面又孕育出现代文明的精神胚胎。五四精神所蕴含的个性解放、主体张扬的生活方式,为后来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导向;五四精神所主张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的理念,为中华大地百年来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以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开文化之先河,做时代之先锋
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由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所进行的爱国运动,是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行动。五四运动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的直接目标开始,逐渐波及中国社会文化思想的最深处。“五四”旗帜所到之处,皆以批判、揭露旧世态,宣扬新思想为其要务。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整个社会进入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的大氛围当中。“五四”青年以关心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他们怀抱公共良知,扛起社会责任,勇敢地担当起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使命。
孜孜以求社会真理,善于发觉历史真谛,勇于洞察世事根本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的仁人志士在五四精神鼓舞下,继续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主要有两股潮流:一是以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主张“全盘西化”,二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马克思主义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继承五四精神,特别是通过克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把五四精神的发展方向扭向正途。
中国共产党在发扬五四精神的同时,更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中国工人运动也得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1939年到1947年间,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等文章中,站在中国革命的高度阐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历史功绩。毛泽东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式革命的开端,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也准备了国民革命。以此为基础,毛泽东还揭示了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并归结为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毛泽东关于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论述,对中国共产党继承五四精神遗产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青年要担当历史大任,准确把握新时代,立志跨越新征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共和国的新青年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他们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洪流当中去,许多人都成为那个时代各项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时代先锋。
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国家走向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后来改革开放中民主和科学的全面贯彻提供了文化先导。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青年们高唱“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等口号,散发出巨大的青春活力和改革朝气,为推进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正是青年们大显身手之时。我国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青年们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应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五四精神以新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五四期间曾恳切寄语当代青年:一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显然,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正是我们探寻百年之际五四精神意义之所在。
作者简介
唐 震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