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国务院扶贫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贵阳召开。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出席并讲话,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作主旨发言,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主持,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出席,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等发言,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副省长刘远坤汇报一年来贵州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
陈敏尔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向出席座谈会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始终关注贫困地区,深情牵挂贫困群众,就脱贫攻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去年6月,总书记亲临贵州省视察指导并就扶贫开发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有打赢脱贫攻坚战“军令状”意义,对全党全社会有合力扶贫、全力脱贫“动员令”意义,对展现大国责任、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国家扶贫开发“宣言书”意义,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创新有“里程碑”意义,对推动脱贫攻坚实践有“指南针”意义。
陈敏尔指出,一年来,贵州全省上下始终把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努力把讲话精神渗透在思想里、贯彻在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果。通过深入学习,我们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辩证思维,充分体现了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形成了一个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当前,扶贫开发形势逼人,任务艰巨。我们将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作为,把脱贫攻坚作为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继续打好“六大脱贫攻坚战”,加快搭建产业园区平台、扶贫融资平台、大数据管理平台,发挥政治优势,激发内生动力,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决不辜负中央对贵州省的亲切关怀和全省人民的殷切期盼。
刘永富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要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用五大发展理念统领脱贫攻坚,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攻坚意识、精准意识、创新意识、廉洁意识,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推进脱贫攻坚。要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因村因户因人分类精准施策,实施精准扶贫十大行动、十项工程,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要坚持把外部帮扶和自力更生作为脱贫攻坚的实现途径,严格落实扶持政策和重大措施,深化细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要坚持把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保障,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开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加强资金整合和监管,规范退出机制,确保实实在在的脱贫质量。
孙志刚在主持会议时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座谈会精神,深入学习掌握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要认真全面梳理座谈会成果,推动座谈会成果政策化项目化落实,把意见建议转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具体项目,转化成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以“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要运用好座谈会的精神财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陈晋表示,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用补齐“短板”和政策“兜底”的新理念指导扶贫开发工作,以“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冯俊表示,中央党史研究室将加大对贵州党史工作的指导力度,即时跟进扶贫工作、记录扶贫历史,为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朱善璐表示,大学是扶贫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在推进脱贫减贫中,理当负起责任,走在前列,在人才培养、知识技术的传播创新、战略规划制定、经验模式总结等方面发挥作用。
中农办农村二局巡视员张建军,中央党校办公厅副主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苏作霖,青岛市副市长孙立杰,恒大集团副总裁、扶贫办主任姚东,贵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罗蓉,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教授孙兆霞等在会上作了发言。
会前,陈敏尔、孙志刚会见了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嘉宾。
部分中央和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对口帮扶城市、对口帮扶企业有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应邀参会。省有关部门单位、部分中央在黔单位和省内媒体主要负责同志,省内社科院所、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会议。(记者许邵庭)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