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国情及全球发展新形势,多次就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等发表重要讲话。认真梳理、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互联网安全治理论述,对加快我国网络安全保障步伐、提升国家网络安全治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主权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强调,“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及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再次就网络主权问题进行阐发。他强调,“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网络管理模式、互联网公共政策和平等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权利,不搞网络霸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从事、纵容或支持危害他国国家安全的网络活动”。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安全是网络安全的核心。2015年7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新国家安全法,“网络空间主权”写入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层面,这也意味着我国并未像诸多全球化倡议者或技术乌托邦主义者设想的那样会削弱或放弃权力,反而将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强国家能力。
当下,网络信息安全在某种意义上也将对国家关系产生挑战,习近平指出,“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习近平总书记还前瞻性地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整体安全的战略高度,在2014年4月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想,将信息安全视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求“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强国问题
建设网络强国是我国网络安全以及国家整体安全的基本保障之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了当下我国所面对的客观问题并以发展的眼光进行了战略规划和部署。在体制机制方面,习近平指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目的是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针对建设网络强国的具体要求,习近平强调:“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导人的担当和全球的视野眼光指出:“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推动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共同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着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科技创新,保障我国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总目标。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设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客观分析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基本国情及全球发展新形势基础上做出的重大部署。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的转型,不仅表明了我国互联网治理的战略机遇和发展路径,而且将对未来互联网全球新秩序的形成和规则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网络安全与网络谣言问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谣言呈现激增之势。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网络谣言具备了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危害大等特点,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国家形象造成严重影响。网络谣言轻则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重则造成社会恐慌,危害国家安全。习近平曾指出,网络谣言对公众危害巨大,宣传工作中要注意甄别信息,及时辟除谣言。
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传播谣言等犯罪专项行动,凸显了党和国家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的决心和信心,也让更多的人认清了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但我们应当看到,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将会成为一项长期任务。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侵略和舆论心理战更是“静悄悄战争”的高级模式;“非接触”攻心侵蚀的企图,依然是同化分化民众,摧残其精神意志,夺取下一代,瓦解民族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今天仍在持续,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征依然没有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网络信息安全治理与非法信息管理
在现代生活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广泛的信息收集与传播的途径,为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虚拟空间,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然而,互联网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为网络犯罪、网络暴力提供了平台,尤其近年来恶意人肉搜索时有发生,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受到极大威胁。在网络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个人数据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已经成为关涉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辞时强调,“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同在,人们在共享他人信息的同时,经常要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自我国1994年引入互联网技术以来,逐步确立了对互联网的系统性管理,其中包括通过技术手段过滤非法信息内容。随着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不断普及,个人隐私的安全保护以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的监管问题将比以往更加突出。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虽然涉及到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但缺少操作细则。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使个人隐私的安全问题继续面临极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确保互联网能够依法可管可控,“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