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诞生至今已有150年,以其为基础理论指导的新中国经济建设也走过了67个春秋,在此期间,我们取得了实践和理论双丰收。我们造就了经济总量增长5610倍的人类奇迹,特别是38年的改革开放为世界树立了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好榜样;我们总结新实践、发现新规律,不断拓展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发展创建新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律,并不断进行理论提升,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7月8日,习近平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图为:2015年12月31日,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
一、明确了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价值取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但它一开始就根植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土壤中,服务于人民,因而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流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血液,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其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全体人民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建设者、推动者,同时又是平等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人。脱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也肯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实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关于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关于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他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他指出,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关于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清醒认识和一贯坚持,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
二、确立了五大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是支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论原则。它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原理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性准则,凝聚着理论原理的根本价值,是理论原理的灵魂。2015年12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也是创新发展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的基本遵循。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要素、方式、环境、动力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大原则,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更加明确、体系更加完整。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了社会主义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放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就意味着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第三,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均富”、“共富”思想,而是消除两极分化、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但必须从制度上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坚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和原则导向。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经典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意味着消灭商品生产,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制度中引入市场机制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深刻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手都要用好”。
第五,对外开放原则。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赖以生存发展的重大原则。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重大原则,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习近平指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开放就像阿里巴巴‘芝麻开门’一样,开了就关不上了”,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并相继提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重大战略构想。
三、形成了系统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重大创新之处在于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崭新的中国因素和时代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理解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理论滋养。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第一,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特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第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指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正确认识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同作用,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习近平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我国迈向更高级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南。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常态,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明确阐述了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新的经济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四,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基于对“四化”的重要性、关联度和存在问题的科学分析作出的战略决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既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又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而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我们思考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第六,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强调,要“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第七,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创新。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照耀中国经济前行的指路明灯。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责任编辑 师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