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环保 >> 正文
保护与发展:茨沟镇传统村落绿意盎然
2024-05-10 20:00:33 来源:茨沟宣传

传统村落是记载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在传统村落长效保护利用机制上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谆谆教导。

茨沟镇瓦铺村,中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以来第六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3年实施了挂牌保护制度。这个村落现状如何?发展中又遇到哪些困难?又在进行着哪些积极探索?带着这些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专家组孙众志一行6人于2024年5月9日到茨沟镇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调研工作,当地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和茨沟镇党委书记向伟、镇长屈晓彬陪同调研。

专家组一行进入瓦铺村后,溯河而上,耳畔尽是溪流清脆悦耳的声音,虽无江海之汹涌澎湃、气势如宏,却也尽显温和,尽显坚定,一路不歇。目之所及,峰峦纵拔,翠色如林,转过好几个弯,正当众人还沉浸在过往的溪水环绕,青砖黛瓦时,却已来到瓦铺村村史馆,村史馆是近年来当地政府筹资新建成以保护和传承为目的,面向广大群众和游客展览诉说古村落厚重记忆的核心,占地300平米,馆里弥漫着古朴与典雅,走进展馆,各种样式的“老物件”记载着传统村落人民的汗水和历史的变迁,这里也是瓦铺村红色文化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各地游客走进此处,为游人了解瓦铺村展开了一幅磅礴的画卷。

离开村史馆,专家组继续向村落深处行进,行不上几步,便在这河势纡曲之地,一座小桥跨过一湾浅水,迎着一条小道迈步上了一所小院,小院背山抱水,坐落于掩映的群山之中,门首一座草木牌坊,上书四个大字,“李家院子”,两边一幅对联,“古道西风瘦马几时归,幸有一壶清酒今日醉。”这绝色的山水,不禁使人联想到福建高溪庙前的对联“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院内的厅堂里舍是明亮的装饰,改造时既保留了原有的传统村落面貌,又引入了现代生活的轻奢典雅,处处透露着主人的细密心思。院中早被主人摆上了香茗,大家围座一圈,谋保护话发展,一派温暖轻松的氛围。

村内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资源还有金龙山祖师庙古建筑,龙王洞石窟,白云寺等古庙遗址;前梁寨、庙梁寨、碾塘寨、贺家寨、李家寨、宋家寨、曹家寨、龙王寨、东阳寨等9座古寨遗址;武家院子、朱家院子、唐家院子、邓家院子、李家院子、兰家院子、胡家院子、王家院子等8处百年以上明清老民宅,都是典型院落式建筑,由厅、屋、厢房、耳房组成,布局严谨,对称工整,以雅、文称奇,风格清高、超脱,具有浓郁的陕南传统文化气息,强烈的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民杨锡金家在另一个老院子,这所小院也是瓦铺村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小院共住有3户人家,3户人家勤劳温和、相互扶持,将庭院打扫的纤尘不染。房屋始建于1955年,后来陆续经过政府宜居农房项目扩建和续建,现已形成土木结构一正两厢、座西朝东的雅致小院,房屋墙体采用夯土工艺,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工艺,首先选择黏性好的土壤加入沙子、石灰等材料,以改善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然后搅拌均匀,使其充分混合,倒入模板夯实,拆除模板后便可以使用了,这样建造出来的墙体相对于砖墙和混凝土墙,既降低了能源消耗,保护了环境,同时又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温隔热性能较好。专家组深情地抚摸着这些沧桑的建筑热烈的讨论起夯土墙的材质、工艺以及后期的保养。

汉滨区域内共有6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名录,6个传统村落发展定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瓦铺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先保护,谨慎开发,防止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破坏现象,也在随时与其它传统村落促进联动,通过招商合作、政企合资、私企独营等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富民增收,实现传统村落长效运营发展。

传统与现代,在瓦铺村相遇。发展与保护,既相互制约,又相得益彰,要发展,就要融入市场,可融入市场,就难免丢了文化。唯有让文化找到合适的市场化途径,才能让传统村落在传承中发展,让瓦铺更加绿意盎然,更加生机勃勃。

责任编辑:石逸龙/《新西部》杂志 · 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