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古稀之后三次踏访,行走30余国8万余里—— 一位老人与千年古丝路的当代情缘
2018-11-15 09:59:03 来源:光明日报

肖云儒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内采访街头老油画家。

肖云儒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经济论坛。

丝路车队行进在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

最近,在西部文化界流传着一位古稀老人参与“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连续三年坐汽车重走万里丝路的故事。第一次是从西安经中亚、高加索、土耳其、希腊、意大利8国到达罗马,号称“追寻张骞之旅”;第二次是从西安经中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8国到达加尔各答西北的那烂陀寺,号称“追寻玄奘之旅”;第三次是从西安经中亚到俄罗斯和中东欧16国,最后由巴尔干各国北达布达佩斯。三次行程下来,他总共跑了32国、80多座城市、8万多华里,从74岁到77岁,每次都在车上泡两个多月,担当文化使者,传播丝路文化,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这位老人就是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记者最近联系他时,他刚结束英国、捷克、罗马尼亚之行,回到西安。不过,和之前坐车去不同,这次他是飞过去的,为的是给当地侨胞讲中国传统文化。“像这样飞着跑丝路,您共有几回?”“七八回吧,加到一起就有50多国了。当然,最艰苦和难忘的还是那车轮上的8万多华里。”肖云儒笑着回答说。

壹 踏上丝路 他道廉颇未老

古稀之后三次踏访、32国、8万多华里,一串数字,几多传奇。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一个由丝路卫视联盟和陕西卫视联合策划的“丝路万里行”活动,作为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一部分,拉开了帷幕。传播中华文化,重走丝绸之路,肖云儒成为西行中的“最老选手”。这一跑,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许多人听说了这事儿,不免瞪大了眼睛。2014年,肖云儒第一次出发前,家人和好友纷纷劝阻。年过七旬的老人,此去几万里,能坚持下来吗?文学评论家雷达专门来电话,叮咛又叮咛:“老兄精神固可嘉,安全千万放第一啊!”最终,他没能抵挡住丝路的召唤:“出发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一下子燃烧起来了。”

一路上,他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险情,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2014年夏天,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整个车队加不上油,在50摄氏度高温下瘫痪了20多个小时,发出SOS信号后,受到了几乎半个亚洲的关注。2016年夏天,车队经过帕米尔高原吉尔吉斯斯坦口岸时,需要人车分离接受检查,他们穿着夏天的单衣,从中午12点一直待到晚上10点,强忍着太阳落山后零下三四摄氏度的低温和3600米海拔的高原反应。是一道道山弯上几百辆等着过境的中国重卡,极大地提振了他们的精神:嘿,“丝绸之路经济带”竟然如此繁忙,如此壮观!也是这一年,他们驰向伊朗、巴基斯坦边境时,听到了枪声。

这种杰克·伦敦作品里描绘过的奇险经历,磨砺了肖云儒的意志,也给来自南方的他补了“强力钙”、输了“狼血”。肖云儒觉得自己完全变了,变的不只是饮食起居习惯,更有大视野、大格局的思维和境界。丝路之行带给他巨大的精神财富。

贰 行走丝路 一路弦歌不断

1940年,肖云儒出生于江西的一个书香世家。不到17岁,他怀揣“文学梦”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三时,凭借提出散文写作要“形散神不散”的观点,成为崭露头角的一匹黑马。

大学毕业后,21岁的肖云儒被分配到陕西日报社工作。从此与十三朝古都西安、与广袤的西部结下不解之缘。

肖云儒在审美领域一直偏爱“大美”。赏画喜欢泼墨写意,听乐偏好黄钟大吕,散文欣赏张承志、周涛这类西部风的“大散文”……“我是一个被西部重新铸造了灵魂的南方人。我在西部第二次诞生。我爱西部如爱我的母亲!”作为西部子民,几十年中自觉去了解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评论这块土地上的文学艺术,挖掘这块土地的文化源脉与历史纵深。这让他更深地认识了西部和西部美、西部精神。西部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西部,那不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段嘛!”

40岁时,肖云儒决定成为一名西部文化的掘金者。他在文化研究中特别重视“田野考察”,一开始研究西部文化,便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西北西南的所有省区,我要到;所有的省会,我要到;所有的地市,都要到;陕西省所有的县,更要一一走到。”说干就干,说到做到。一晃近40个年头过去了,肖云儒跑完了陕西100多个县区,走遍了中国西部12省。

70岁时,肖云儒又决定成为一名丝路文明的掘金者。“要行走,不停行走,终生行走,在行走中开采千百年来老百姓创造的文化矿藏。现在关于丝路的那些最重要的著作,无一不是前辈学者艰难行走的结晶。玄奘、法显、斯坦因、王子云、常书鸿,无一不在行走中写作。”

近五年来,每跑一次丝路,肖云儒都有作品奉献于社会。先后出版了文化散文集《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主编了《一带一路读本》(三卷)、《一带一路之丝路故事》(三卷)和《西迁故事》,其中《丝路云谭》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位居榜首,《丝路云履》出了英译本。还有多达几百次的关于丝路的讲座、采访和专题节目。很难相信这是一位老人在古稀之后完成的。有朋友劝他不要在普及性读物和大众传媒上消耗太多精力,要保重身体,但他表示,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普及丝路文化,怎能吝惜生命?

叁 解读丝路 传扬中华精神

重走丝路,弘扬中华文化和丝路精神,架设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是肖云儒行走丝路的使命。每次丝路之行,他总是深情地将友谊的种子播撒在沿途各国,用生花妙笔将丝路上的见闻思考展现给世人。

他两次经过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两次在旅游商店里发现了很有意思的小陶俑,那是统一设计的骆驼、大象和貔貅三件套。老板告诉他,这三件陶俑自古以来就是一组,不零卖,各种型号的销路都很好。肖云儒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正暗传了中亚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丝路上融合的历史吗?这种融合原来自古至今一直被认同,至今仍然是一种活态的存在。

在马其顿共和国偏僻的山区,车队停在路边泡方便面,一位叫乔瓦尼的老人热情地为大家烧开水,送来自酿的葡萄酒。他告诉中国朋友:“我知道‘一带一路’,知道中东欧快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了马其顿,但没有通到我们山区呀。你们能呼吁修条支线,让山区也加快发展吗?”老人的话让肖云儒感到了温暖——他将北巴尔干一个小山乡的改变和“一带一路”倡议联成一体。

“不走进丝路,你真的不知道古今丝路有着这样的温度,丝路千古情未了呀。这个情,是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基础,‘一带一路’就是要把它吹旺,让它燃烧得更热烈。”

重走丝路、传播中华文明和丝路精神,同时反映沿途各国各族的风情和文化。为此,肖云儒先后3次录制了50余期电视节目,从历史文化与经济社会各方面解读丝路文化;在各国召开的20余次文化经济论坛上,发表专题演讲;坚持一边行走一边用手机写作,途中所写130多篇文化散文在报刊连载。

他在罗马大学讲《长安与罗马的16个共鸣点》;在波兰和匈牙利讲《中国社会发展的两河递进互惠结构》;在哈萨克斯坦东干族陕甘村给当地华人讲《民族迁徙与文化坚守》;在乌兹别克斯坦讲《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向心交汇和离心交汇的文化结构》;在印度讲《从佛教的生成和传播谈文化流动的‘飞去来’轨迹》。他还给英国侨胞介绍了一幅大英博物馆馆藏木版画,那画说的是中国公主从丝路和亲到瞿萨旦那国时,带出蚕桑种子、向西域传播丝绸的故事。这故事《大唐西域记》中有过记述,探险家斯坦因在南疆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了此物证。

肖云儒讲中华文化与丝路文化有自己的特色,正如他的授业恩师冯其庸先生20年前给他写序时说的:“他的胸襟是大的,视点是多的,能够宏观地综合地把握对象,有时又有独辟蹊径的巧思。云儒喜思,善思,是思想的丰产者。”

作为书法家,肖云儒每到一个丝路国家或地区,还会向当地赠送自己的书法作品,书作内容大都是弘扬丝路友谊和中华文化,也写所在国的名诗和民谚,多幅被意大利、伊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肆 融入丝路 升起地球之虹

丝路的确是地球上的一道彩虹,它让肖云儒与不少同样致力于丝路文化交流的国内外朋友结下了深情厚谊。在万里行车队的先导下,这两年已经成立了有十几个国家参与的丝路电视联盟,并连续两届举办了我国第一个跨国的“丝路春晚”。不少丝路上的朋友经由万里行团队的联络,先后来中国发展。何飞先生是他们在伊朗的翻译,中文说得棒,组织联络能力又强,来上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何飞几年来经常与肖云儒联系,又是参加“丝路春晚”出镜谈波斯,又是担任北京图书博览会主宾国伊朗的形象大使,俨然成了丝路文化交流的大明星。

罗马尼亚国家电视台记者玛丽娜到中国采访,为北京、上海、西安做了3个专题片、写了十几万字报道,肖云儒是她主要的采访对象。她说,像肖云儒这样,对中、罗两国和丝路文化十分了解的人太难得了。

“真是‘五十年功名尘与土,八万里丝路云和月’呀。”肖云儒感慨地说。3年,8万里,收获多多,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一带一路”愈来愈得到世界的认同。“2014年,第一次走丝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到半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三热’:丝路在国外很热乎,丝路人对中国人很热情,丝路经济开始热销。后来几次跑丝路,感受稍有变化,深感各国、各地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有了深化,正在政府、商界与民间逐渐落地生根,共建共享正在走向成熟。不妨用‘三心’来概括,就是政府很上心,企业很热心,百姓很关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才五年,已有近140国响应,市场直接关联44亿人口,超过全球人口一半;沿路各国经济总量达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一带一路’不仅铺就了一条融通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商路和文路,更重要的是,它还开辟了一条心路,让沿路各国、各民族有了心理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通道。愿我们的‘地球之虹’更加美丽!”肖云儒深有感触地说。(本报记者 张哲浩 唐芊尔)

(责任编辑 王顺利)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