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政府正在审查的《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再次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公共文化服务清晰又模糊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中。
清晰又模糊?没错,坊妹并没有被高温热糊涂。清晰是因字面清楚无异议,模糊却因“里子成分”不明。这么说吧,到底公共文化服务包含啥?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全了。这就意味着,如果连“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外延都没整明白,那又何谈建议?所以在讨论这个议题前,咱们不妨先来聊聊概念。
插入场景
一名放暑假的大学生,伴着央广新闻的广播声起床,在去陕师大操场踢球的路上,看见陕历博门口排着巨龙一般见头不见尾的。傍晚饭后,踢球回家的他陪妈妈去公园遛弯,妈妈去跳广场舞了,你伴着“呀拉锁~~”的歌声,站在公园的“太空漫步机”上,开始约同样关注秦朝历史的发小去听省图周末讲座。
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一天,但对照“知识点”,从“央广新闻的广播声”“陕师大的操场”“陕历博免费参观”到“跳广场舞的公园”,从“太空漫步机”再到“省图书馆的讲座”,这普通的一天却实实在在被“公共文化服务”填满了。
就概念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指的就是由政府作主导,提供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服务。
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来看,现阶主要包括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方面(如表1所示)。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包括: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
对照此图,坊友们可以开始“查漏补缺”了。
错位与脱节
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精神文化需求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分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入党章,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伴随着“钱袋子”一并鼓起来的,是老百姓一颗颗“文艺”的心。然而,人们的文化“内需”日益旺盛,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内供”不足。近年来,多地加大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却在部分地区遭遇了“有戏没人看”“场馆没人去”的尴尬。
究其原因,有权责不清,也有供给错位。
公共卫生、公共教育,是人们十分了解并迫切需求的公共事业,但公共文化观念在多数人的头脑里却非常薄弱。不能看病,不能上学,人们会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没有接受公共文化的服务,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权利,无法查阅图书资料,无法欣赏国有的文化宝藏,很少有人不满。这种现状带来的是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反馈,对公共文化产品普遍表现冷漠。
坊妹以为,只有百姓真正清楚理解了公共文化,树立了权利意识,政府才可能准确了解公众文化需求,只有形成这样的社会共识,才有可能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逐步建立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公众普遍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实行对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和服务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公共文化服务与老百姓需求的错位及脱节,也是其无法真正服务公众的主要原因之一。坊妹注意到,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远离居民住宅区、远离人群聚集区,对于这些设施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老百姓普遍反映是兴趣不大,甚至不知有“它”。
再比如,拿一些过时的、不接地气的作品给农民看,受到“冷遇”成为必然。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所课题组曾在咸阳某村调研发现,一些群众反映政府出钱到农村放电影,银幕前的人不如场外闲聊的多。很多电影年轻人早就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看过了。农村电影放映对他们没有丝毫兴趣。常去看电影的几乎都是小孩和老人。
“想看新一点的电影要进城,但票价贵看不起,来回也费时间。但在村里免费放的,都是看过或者没啥意思的片子。”村民老韩直言。如此看来,不是农民远离了电影,而是电影远离了农民。
政府没get到群众的需求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某种自娱自乐的尴尬。一方面,老百姓不知有何公益场馆和文化服务,组织方煞费苦心精心制作的“好戏”也时常乏人问津,造成大量公共文化资源浪费;另一方面,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和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弥补缺失,比如选择自己周边那些性价比较高的收费兴趣班。
从客观来讲,有资源分散,也有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统筹,多部门提供的服务呈现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由此造成了资源分散、多头管理、重复建设、低效运行等问题。由于缺少统筹协调和统一规划,公共文化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服务效能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总量不足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存,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对此,需少一些营造单体庞然大物的冲动,多一些建设老百姓身边的星罗棋布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自觉。
再者,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总量少、比重低。
从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陕西省财政支出4833.1亿元,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25.8 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的0.53%,从全国来看,这一比重并不低,但与相关的发达省份如浙江、上海等2017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已分别达到2.1%、1.4%。
由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公共财政资源的投入将影响甚至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
陕西如何发力
每一个公共文化空间都独具特色,它是时代内涵、地域特色、文化诉求的结晶,对塑造城市或乡村文化、提炼民众精神特质、增强文化治理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韩城五星村,七十多岁的王大爷像往常一样来到文化站,和老棋友摆开棋局,在“楚河汉界”里“厮杀”。在宽敞的活动室里,乒乓球台前的老球友在切磋球技,一侧的几位老阿姨一起绣着布样。农闲时,乡亲们都爱到文化站看书、下棋、排练、打球。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速,在基层,坊妹常能看到颇具特色的村史馆、文化站、图书馆、爱老院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越渐富有,“美丽乡村”正在开花结果。
像这样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截至2017年底,陕西还有8851个。这其中,还涌现出渭南市“一元剧场”、安康市“汉剧兴市”、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延安过大年等8个示范项目,24个全国文化先进县。
可以肯定的是,陕西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必须看到,陕西仍面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供给差异;现有精神文化产品数量还不够充沛;品种类型还不够丰富;内容质量还参差不齐等问题,影响文化强省目标的实现。对此,陕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长寿支了招。
需求至上
“不要单方面的输送,要让群众有更多选择权,从供给侧上讲,提供‘菜单’,‘按需上菜’,政府采购什么样的文化资源,举办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群众自己说了算。”王长寿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不应该只停留在免费开放图书馆,免费使用公共健身器材等,而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时,更是要换位思考,了解作为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是什么,“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才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文化整合
“兼收并蓄,整合各类优秀文化资源。”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所课题组调研反馈,公共文化既要整合好实体资源,即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场地,也要不断整合扩充数字资源、网络资源,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覆盖面。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公共文化的服务效能。
在数字资源领域,要加大文化资源开发更新力度,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领域,要鼓励音频、视频制作者、影视剧著作者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通过捐赠、低价位,在不侵犯版权的条件下扩充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课题组建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资源开发上要充分挖掘开发地方乡土色彩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本地的古建筑、古遗址、地方戏曲、民俗等,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运用现代技术加以整合,使这些潜在的文化资源为当地群众共享。
社会共建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调引入竞争机制,形成社会力量共建格局。王长寿认为,首先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民营文化服务机构、如民办图书馆、民营博物馆和文化非盈利组织,通过民营文化服务机构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盘子越做越大。加速淘汰一些不合时宜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动新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落地生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质量。
其次,要动员社会的力量,鼓励民间资本向公共文化投资。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和社会力量,早日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建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政府购买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故而,政府财政投入程度基本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专家建议,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将文化产业转为公共文化服务。
比如一些特色小镇中,可购买一批正能量的电影,邀请非遗传人等,把市场化、高成本的文化产业产品转化为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政府买单,才能让高雅艺术,高端消费的文化产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享受到文化福利。查阅资料,坊妹注意到,陕西早在2016年就由陕西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突出特色
就陕西省的文化资源禀赋而言,丝路文化、秦汉唐文化、红色文化是陕西的特色文化资源,也是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特色。
“未来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突出挖掘丝路文化。还应将陕西的传统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作为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的重要领域,突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长寿补充道,通过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社会化的服务方式,深入挖掘、系统整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强力推进场馆建设、影视创作、旅游开发等工作,将这些具有陕西核心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纳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中来,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突出陕西特色。
文化设施“建起来”、文化资源“转起来”、文化食粮“种下去”才能让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也才能实现全民共享,这是一剂促进文化大繁荣的良方,值得一试。
今日,208坊在文末也开辟留言通道,一同为公共文化服务谏言,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获益,让老百姓获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需求都不打“水漂”。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