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贵州遵义:绘制和美乡村新图景
2024-12-18 10:26: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白粉墙的贵州黔北民居鳞次栉比;乡村小路平整宽敞,将各村紧密相连;农家小院别致清爽,房前屋后生机勃勃……伴着“和美乡村”建设的号角声,一个个风光宜人、干净整洁的村庄呈现在黔北大地,一幅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田园山水画卷,在这片沃土上徐徐铺展。

湄潭县黄家坝镇船边村,游客乘竹筏观赏湄江景色(遵义图库 杨国庆 摄)

湄潭县黄家坝镇船边村,游客乘竹筏观赏湄江景色(遵义图库 杨国庆 摄)

乡村和美更宜居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村里的帮助,我家才能有这样的新房子,这在从前想都不敢想。”在正安县桴焉镇四联村,与子孙相伴的王传碧,住进了砖混结构的新房十分激动。

像王传碧一样受益于此的村民比比皆是。有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的十多年,遵义市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累计有40多万户告别了危房,住进了新居,全面实现了贫困人口住房安全保障清零的目标。

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的同时,遵义还将其与“四在农家”等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走进汇川区毛石镇台上村村民冯焕素的家中,昔日的旱厕被新建的冲水式卫生间取而代之,墙面地面贴着明亮的瓷砖,配上陶瓷一体洗漱台和冲水马桶。“现在改建的厕所比以前好多了,使用起来干净卫生。”冯焕素说。

厕所虽小,但与生活紧密相连。厕所变了样,生活大不同。

自2018年以来,通过建管并重等有效措施,遵义纵深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还让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

“改造之前,总觉得以前的也能用,没得那么多讲究。后来看到别人家里的厕所都干净卫生,自家厕所还是老样子,都不好意思。”冯焕素如是说。

变化的不只是厕所。桐梓县官仓镇朱天村村民何远秀家中的厨房,不见昔日的杂乱,餐具摆放井然有序,柜面灶台干净整洁。

“碗筷等餐具要经常消毒,物品分类摆放整齐,锅盘碗筷要干净,菜板菜刀、冰箱使用生熟要分开。窗子要经常打开,通风效果好,人才会少生病。我们农村人在家,现在已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环境。”何远秀表示,通过推进实施以“洁净厨房”“洁净厕所”“洁净厅室”“洁净院落”为代表的“四净”美丽家园建设,家里从厨房开始,里里外外都换了新模样。

作为县里的“四净”美丽农家示范户,何远秀说道:“现在来村里避暑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对卫生要求高,我们搞好环境,不仅自己住着舒服,也能吸引更多游客,让乡村旅游发展更红火。”

现在朱天村全村有近30家乡村旅馆,来自重庆、四川、湖南、上海等地的游客选择到这里游玩、常住,暑期甚至一房难求。

遵义各地区、各部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从个人习惯到整体风貌,由内及外,从点成片大整治,带来了村容村貌大改变。

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宜居”与“和美”共进,清理了脏乱差,也清理了发展的障碍;环境在改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深入人心。

产业增效新气象

安居长久,还需乐业。

随着农村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进一步擦亮了遵义乡村发展的底色,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道真县旧城镇,在产业的推动下,旧城不旧,尽展新颜。

芙蓉江河岸,一个个食用菌大棚静卧其上。大棚内,一个个菌棒长势喜人。

在旧城镇长坝村食用菌园区,种植香菇已经6年的菇农冉瑞均说:“我每年种植3个棚,一年可以种3万棒,收入还不错,这个产业我打算一直做下去。”

旧城镇食用菌产业涉及4个村,建有300余个大棚,年产值1600余万元,成为当地的拳头产业之一。

不仅是食用菌,槐坪村的“稻+鱼”,旧城社区、河西村的食用菌,关坝村的蜜本南瓜,借助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开拓成渝消费大市场这个契机,聚焦绿色农产品的富民产业在旧城镇各村(居)开花结果。

旧城展新颜,进化添变化。

在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过去一直种植水稻和烤烟,但受制于环境和道路,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这些年,临江村立足资源禀赋,采取“大季+小季、主产+套种”等多种方式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四季田,探索出“绿色稻+鱼+菌”“绿色稻+鱼+蔬菜”“烟(豆)+蔬菜”“稻+油+蔬菜”等生产模式,实现亩均产值达3万元。

秀竹组的茶产业和玫瑰产业,三新组的优质水稻、肉牛等产业……村里产业多头并进,全链条增值,农民多渠道增收。

同时,产业的兴旺、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借助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机遇,临江村打造起乡韵乡愁和人文山水融为一体的美丽村庄,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村里农家乐、农家超市、乡村宾馆等随处可见。村民朱远强既开餐馆,又有超市,到了旅游旺季,生意更是红火:“现在路通了、产业发展了、环境优美了、设施完善了,游客越来越多,旅游产业发展红火,我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村居美了,人气聚了;产业旺了,底气足了。黔北大地,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振兴故事,各具特色的发展经验不断涌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遵义步履铿锵。(作者:刘航)

(责任编辑 姜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