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哀牢山脚下 一名乡村教师的32年
2022-09-07 09:35:16 来源:人民网

在哀牢山脚下的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镇马邓村,有一个由4个村民小组组成的片区——马草河,这里曾因交通不畅、土地贫瘠,是贫困的代名词。在这样一个地方,有一位扎根乡村教师岗位32年,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助力马邓村步入乡村振兴大道的人民教师刘应科。

今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

刘应科在给孩子们上课。卢英摄

刘应科在给孩子们上课。卢英摄

开学两天,学校里没来一个学生

1974年,刘应科出生在马邓村蕨蕨林村民小组,自幼立志要走出大山的他,从小便努力学习,并在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镇沅一中。

可面对每年上百块的学费和生活费,刘应科的父母一筹莫展。开学前几天,当他看到体弱多病的父亲为筹集学费整夜辗转难眠时,他决定放弃学业。

那个假期,镇里准备招一批代课教师来填补乡村学校教师资源的空缺,刘应科下决心报考,并最终成功考上。从此他与教书育人结下不解之缘。

“刚到马草河小学,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草棚。由于年久失修,房子长满青苔和杂草。”刘应科回忆说,他和老乡找来锄头、镰刀,先把草棚打扫干净。

回头一看,学校连桌椅都没有,刘应科又和老乡找来板子,到附近山上砍了些木料和竹子,搭了几张简易的桌子和凳子,找来稻草做成窗帘和门帘,让房子可以遮风挡雨。

一切准备就绪,刘应科信心满满地坐等学生来上学。可两天过去,他没等来一个学生。

原来,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老乡们,没几个人会讲汉语,更理解不了读书有什么用。在他们看来,读书还不如在家放牛看羊。

面对尴尬局面,刘应科想起父亲——一名村医,在村民心中威望较高。他回家央求父亲:“我一定要让孩子们学会汉语,一定要让他们走出大山。您就帮帮我吧!”

他感动了父亲,后来的几天,父子俩奔波于各家各户。终于有家长同意让孩子试读几天。

开学的第四天,学校终于来了三个学生。

刘应科在给孩子们上课。卢英摄

刘应科在给孩子们上课。卢英摄

他把妻子接到学校,义务给学生煮饭

三个孩子又怎样?刘应科照样教。

他白天给来上学的学生上课,晚上带孩子们去动员其他孩子。5个、6个、10个……日复一日,最终,马草河片区的50多个孩子相继入学。

刘应科高兴,可新问题又来了:学生小的六七岁,大的十四五岁,怎么教?他思考后,先教会年龄大、更容易教的学生,再由这些学生当“老师”辅导其他学生。

如此坚持了10年,为了让马草河小学的学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政府决定把马草河小学撤并到马邓村完小,刘应科因此调到马邓村小学任教,并担任村完小校长。

当了校长,责任更大。刘应科发现,孩子们没吃的就没有办法来上学,没穿的也不来上学,交不起课本费也不来上学。咋办?没吃的,他千方百计向党委政府反映,争取民政救助,还把妻子接到学校,义务给学生煮饭吃;没穿的,就把自家孩子的衣服拿给他们穿,衣服破了就让妻子给学生缝补;交不起课本费,就千方百计搞勤工俭学,让学生们自给自足,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上学的路塌了,刘应科带着老师去修;哪个学生没有到校,等其他学生睡了后,他再去家访……30多年时间,刘应科走遍了马邓村670户人家。

孩子们上学途中有条河,每到雨季,他就领着老师、动员家长搭桥。可只要下大雨,今天搭的桥,明天就冲毁了。没辙,每个星期天下午,刘应科就和其他老师徒步数公里到河边把学生接过河,星期五又把学生安全送过河去。

时隔多年,再回忆这些事,刘应科没觉得苦,“河的那边是一个个渴望读书、渴望走出大山、渴望改变贫困现状的孩子们,我有义务帮他们实现梦想。”他说。

儿子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如今,刘应科已教书育人32年,这些年,特别是刚开始教书那几年,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说,代课时,每月工资只有60元,每个学期还要替学生交好几百块的课本费,最后往往所剩无几。

曾经,走出马邓村的同龄人写信告诉刘应科外面的世界多美好,劝他放弃代课,一同到外面打工,并说一个月就能抵得上他一年的收入。“说实话,我也迷茫过,可想到自己一旦离去,孩子们就将无学可上,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他说。

就这样,刘应科继续把汗水洒在了马邓村,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像一粒粒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顽强生长。“我虽然没走出大山,但孩子们帮我实现了梦想,我是自豪的、骄傲的,更是幸福的。”他说。

一门父子皆为师,奉献教育两代人。2021年,继承父亲衣钵,刘应科的儿子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感到骄傲。

马邓村完小如今还保留着小学两个年级和幼儿园,刘应科还在继续坚守,他说要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乡村教育事业上诠释着自己的美好人生。

(责任编辑 姜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