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文丽 邱君竹
在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地处云南、四川两省的昆明、楚雄、凉山三州市交汇点,有一个长期以贫穷闻名的武定县。
1986年,武定县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列入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曾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甩掉贫困帽子后,如何巩固住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武定县委县政府坚持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双推进,通过在全县136个村(社区)中开展以“稳定脱贫星、产业发展星、人居环境星、文明和谐星、基层党建星”为主要内容的“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激发了党员干部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激情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创星”激发党组织创先争优主动性
深秋时节,走进曾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的插甸镇老木坝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跃然眼前。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路好走了,自来水通了,破旧危房拆除后建起了新房,对居民房前屋后脏、乱、差进行了治理,村里还新建了文化广场、活动室以及3个养殖小区。”说起老木坝村的变化,39岁的村民普琦瑞满满的自豪。
插甸镇党委书记张美权说,插甸镇以“星级党组织”创建为抓手,选优配强12个村两委班子,通过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发展致富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党建水平,积极培育发展“领头雁”、致富“带头人”、群众“主心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动力和保障力。
近年来,武定县充分发挥全县1385个党组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插甸镇老木坝村党总支等5个党组织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高桥镇海子村党总支等13个党组织被命名为州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创星”使“党员红”成为最亮底色
天刚蒙蒙亮,猫街镇永泉村委会永泉村民小组村民王金华就开着农用三轮车去地里挖百合。“早上挖出来,下午拿去集市卖,比较新鲜,个头大的每公斤能卖到20多元,小点的每公斤15元,3亩地的百合总共可以卖到3万多元。”王金华说。
除了种植百合,王金华还种了3亩青豌豆和5亩红梨,加上在梨树下套种魔芋,年收入约15万元。王金华说:“这要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党的政策好,有政府的帮扶,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家脱贫了。作为党员,我要通过参加‘星级党组织’创建活动,带领更多乡亲发展生产,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在王金华的带动下,村里10户村民也种上了百合和青豌豆,收入不断增加。
永泉村通过巩固种植业、壮大养殖业,增加劳务收入,全村种植辣椒、青豌豆、魔芋等1200多亩,养殖黑山羊、肉牛、生猪4000多头,外出务工409人,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家家有收入。
目前,武定县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三培双带”工程,全县10176名农村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党员红”成为乡村振兴的“最亮底色”。
“创星”使乡村发生“红色聚变”
入夜,寒风瑟瑟,大山漆黑而又寂静。云南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插甸镇老木坝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的陈炜炜与队员们打着手电筒,如往常一样走村入户。
“白天入户找不到村民,晚上才能找到。”陈炜炜说,“要通过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动态监测及收入测算等工作调查。”据统计,武定县已向全县119个重点村新选派驻村工作队员368人,确保乡村振兴“主力部队”力量不减。
高桥镇勒外村委会松子园村的连片蔬菜种植基地里,芥蓝、菜心、菜薹等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一片繁忙景象。
勒外村党总支副书记钱洪伟介绍,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2200亩,建成3047亩的高原特色蔬菜种植基地,群众实现地租收入242万元,劳务收入600多万元,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
为使党建引领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武定县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重要抓手,通过实施光伏电站、沪滇扶贫协作等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截至今年10月,全县13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11.79万元,预计年底可达16万元,实现由“一点红”到“红一片”的“红色聚变”。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