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群众了解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王秀芳 摄
“昨日深山茅草房,今朝花都锦绣家。”这是黔西县锦绣花都安置点搬迁群众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
“刚来的时候,一点不习惯,天天想回家。”提起刚搬到锦绣花都时的感受,性格爽直的李蝴蝶脱口而出。去年7月,李蝴蝶一家从黔西县重新镇搬进了锦绣花都易地扶贫安置点。
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李蝴蝶有点不知所措,燃气灶不会开、电视信号不会调、马桶不会用……普通人眼里的小事却成了搬迁群众要不要留下来的“大事”。为让搬迁群众尽早融入新生活,锦绣花都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讲解电器用法、手把手教老人使用马桶,全力帮扶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
搬迁群众在老年活动室下象棋。王秀芳 摄
“在这里,看病和孩子上学都很方便,熟悉了以后还是觉得城里好。”如今的李蝴蝶再也没有了回老家的想法。
在锦绣花都,与李蝴蝶有同样经历的搬迁户不在少数。作为黔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花都共安置易地搬迁群众4050户177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67户16116人。
在“搬”的任务即将收官之际,锦绣花都决定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心,逐步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为主转变,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
搬迁群众在图书室看书。王秀芳 摄
多措并举 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就业就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2019年4月,贵州黔西汇璟服饰公司入驻锦绣花都安置点,该公司专门为品牌裤业作代加工。目前,共有117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于该扶贫车间就近就业,李蝴蝶也是其中之一。
搬迁以前,李蝴蝶负责在老家带孩子、种地。“家里四口人,种地辛苦不说,一年下来也只够自己吃,没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卖,日子过得紧巴巴。”去年搬到锦绣花都后,李蝴蝶也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城里和农村不一样,农村没钱也有饭吃,城里没钱就真的没饭吃了。”
繁忙的扶贫车间。王秀芳 摄
今年5月,李蝴蝶在培训半个多月后,成了服装厂的一名职工。“计件核算工资,保底2000元。”在熟悉几个月后,李蝴蝶现在每月可拿到3000元的左右工资。“比种地好多了,家门口就有钱挣,还是城里好。”李蝴蝶笑靥如花。
除建立扶贫车间外,锦绣花都还专门成立锦绣街道就业服务中心,为有就业和创业需求的搬迁群众提供便利。“县里的扶贫公司与用工企业对接,形成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库,我们按企业需求推介群众在省内外和县内外就业。”锦绣街道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银介绍,目前,就业中心通过就业政策宣讲、协助企业举办招聘会等形式,已解决60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难题。
环境优美的锦绣花都安置点。王秀芳 摄
“只有稳定就业,有固定收入来源,搬迁群众心里才踏实,才能‘稳得住’。”王银如是说。
锦绣花都乡愁馆一角。王秀芳 摄
合理规划 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12月18日早上8点,赵江华像往常一样在家门口送两个孩子坐上公交车,前往1公里处的黔西县第十小学读书。“太方便了,孩子坐公交到学校只要十几分钟。”
搬进锦绣花都以前,赵江华一家住在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苗寨,该地地处鸭池河岸边绝壁下,前临峡谷大河、背抵悬崖峭壁,全寨仅有一条挂在绝壁上的路可供进出。“以前,孩子们上学要翻越2公里的悬崖才能到华山小学,现在居住和娃娃上学的问题都解决了,我打心眼里高兴。”赵江华说。
锦绣花都一角。王秀芳 摄
为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就学,黔西县教育部门专门成立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选派业务骨干进驻锦绣花都安置点,负责具体落实搬迁户子女入学工作。
经全面排查适龄入学儿童家长意愿,黔西县合理调配入学安置资源,根据就近就读原则,确定黔西五中、黔西十小、金凤小学为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入学安置学校。根据前期掌握情况,由黔西县人民政府统筹划拨224.5万元资金,为以上3所安置学校配置和完善食宿、教学等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目前,共有2086名搬迁群众子女于以上3所学校就读。
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学习画画。王秀芳 摄
为确保安置学校教学质量,黔西县从多所学校调配出104名教师,分别增补进黔西五中、黔西十小和金凤小学。此外,黔西县人民政府还按每名学生400元的标准划拨资金,由入学安置学校为其购置校服及书包等学习用品。同时,各安置学校通过及时召开搬迁群众子女家长培训会、组织教师开展家访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让搬迁群众子女尽快适应新学校。
针对搬迁群众学龄前儿童就学需求,黔西县建成4914平方米的锦绣幼儿园,开设13个教学班,优选25名教师,解决搬迁群众556名学龄前儿童就学问题。
幼儿园小朋友的手工制品。王秀芳 摄
另外,黔西县计划投资5300余万元,建设锦绣学校,项目占地55374平方米,现已全面开工,预计2020年3月可投入使用。“学校建成后,将满足30个班1350名学生就读需求,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安心入学目标。”锦绣街道党工委书记董霞介绍。
正在工作的李蝴蝶。王秀芳 摄
(责任编辑 姜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