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行先试活动后,通过座谈、调查、走访等方式进行了民意调查,发现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反感的,是一些干部身上“官气”较重。为此,当地政府出台《彭山县党员干部“去官气”具体要求》,针对部分干部身上“官气”十足的现象,鼓励老百姓通过手机拍照、短信等方式举报。据透露,《要求》执行已有一个多月时间,其中公众“零举报”。(据4月11日《华西都市报》)
“零举报”是不是一件好事情?从当地政府角度来看,当然是。一来这个数字本身就可当成某种政绩,二来也省却了处理投诉的人力物力。
但,笔者认为,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对“零举报”更加敏感。因为“零举报”并不是因为“零问题”。
毋庸置疑,彭山县部分干部身上确实存在“官气”十足的现象。要不然,当地群众也不会说,领导车来了,干部疾步过去,弯腰开车门,满脸堆笑,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在餐馆门口,干部吃完饭,走出来,手捏牙签,当街剔起了牙齿;要不然,民意调查中,群众不会集中反映一些干部身上“官气”较重;要不然,当地政府也不会下发“红头文件”,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官气”问题,施行“去官气”十不准。
既然存在问题,当地政府却没有接到任何举报,这足以说明:“零举报”并不是意味着“零问题”,而是因为群众不举报。为什么不举报?恐怕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是举报了也没用。由此可见,当地政府“没有接到举报”,与“现实中完全没有举报”,并不是一个概念。
一方面,部分干部“官气”十足成为当地老百姓最反感的问题,一方面当地政府称“零举报”,这其中的巨大反差足以说明,当地老百姓仍没有发动起来,仍在冷眼旁观,看一看当地政府到底是在作秀,还是动真格,真要“出出汗”?
正因此,“零举报”不仅不能成为当地政府自我标榜的理由,而应成为当地政府继续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动力。“零举报”意味着当地官员“去官气”行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家林)
(责任编辑 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