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上新西部网
  • 不良信息举报窗口
您的位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对策建议 >> 正文
陈仓驻村群像录
2024-07-23 09:00:00 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6期 作者:杨旭民 李周建

陈仓区把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干部、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工作队员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抓实防返贫监测,推进产业发展等,为群众办成了一大批实事好事,用汗水换来了乡村发展的实绩和群众的肯定。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打造了“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第一书记产业联盟、“旅游+扶贫”等四大品牌模式,数百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投身脱贫一线,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干实事、解难题,与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共同谱写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为当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驻村书记是退伍女战士

——陈仓区贾村镇郑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新梅的驻村笔记

我叫谢新梅,是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郑家山村的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也是全国18.6万名第一书记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保尔·柯察金曾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曾经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上的名言,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翻开一本本驻村日志,从昔日的脱贫攻坚到今日的乡村振兴,一路走来,虽有太多的酸甜苦辣,但最令我自豪与感动的,便是不断学习成长,与村两委并肩战斗,带领乡亲们奔向幸福的时光……

图片

▲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郑家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谢新梅(第二排中)

2019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带着组织的殷殷嘱托,舍下年仅3岁的儿子,毅然背起行囊,开启了我的驻村第一书记生涯。那一年,我32岁。

记得刚到村上的时候,虽然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想到了农村和机关的不同,但还是被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弄得措手不及。“这么年轻的女娃,来农村干啥呀?”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面对乡亲们怀疑的眼神,我有点难受,甚至有了退缩的念头。还好有老会计及时开导我,使我鼓足勇气选择前行。凭着退伍军人骨子里的坚韧,我暗暗发誓: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让乡亲们打消怀疑,接受我,并信任我!

我放下娇气与柔弱,选择了勇敢和坚强。我扑下身子深入农户访急问苦,在调查研究、关注民情中履职尽责;我协同村两委上跑下达,大抓项目,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志,承载的不仅是岁月的更迭,更是一路走来的磨砺与成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我累计争取并落实村级经营类、公益类、到户类项目11个,合计资金627万元。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立足现实谋长远,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30万元,先后启动完成村路、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等项目建设;我认真梳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常态化变“上跑”为“下办”,牢牢守住返贫底线;我立足职能,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累计争取单位支持8.3万元,共创共建美丽法治新农村;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动员村民栽种大豆、玉米等秋粮3700余亩,有效巩固粮食产能。我一心为民,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经费80万元,彻底解决汛期塌方隐患,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驻村之路,有滚石上山时的艰难,亦有爬坡过坎后的喜悦;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亦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但无论经历多少挫折与磨砺,心中的信念依旧坚如磐石。从脱贫攻坚战线到乡村振兴一线,踏着泥土的芳香,一路勇毅前行,离不开单位领导、同志们的鼓励支持,离不开亲人们的叮咛嘱托,离不开朋友们的倾情相助。

图片

▲谢新梅直播带货销售郑家山村农产品

今年,我37岁,8岁的儿子时不时会叫我一声“谢书记”,嬉笑之余,我暗自欣慰。欣慰于我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欣慰于让年幼的他懂得了自己的妈妈在从事着一份既平凡而又光荣的事业,那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驻村第一书记。

带着妻子去驻村

——记陈仓区凤阁岭镇通关河村第一书记杨军立

陈仓区凤阁岭通关河村第一书记杨军立的心愿,就是让通关河村的乡亲都能过上好日子。

乡村能留住人的是什么?首先是好的环境。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为了能够给驻村工作队营造能安心工作的好环境,杨军立多方奔走,争取拨款,用于驻村办公环境的改善。他用三万元粉刷了办公室、灶房四间,购置电脑两台、办公座椅两套。

图片

▲陈仓区凤阁岭通关河村第一书记杨军立

乡村振兴缺的是什么?是活力。让沉寂多年的乡村焕发勃勃生机,是第一书记响应党中央号召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承诺。杨军立作为党富民政策的学习者、宣讲者、执行者,将自己化身为“碎嘴婆婆”,把党的政策转化为老百姓一听就明白的大白话,然后讲给群众听。通过细致扎实的宣教工作,让通关河村群众的思想更加活跃。

解决乡村振兴的堵点在哪里?就是一个“通”字。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和农产品运输难题,杨军立想尽千方百计向上级部门争项目要资金,多方筹集72.6万元,新建通关河村磨石沟便桥。到了一季苹果飘香的时节,他又开始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群众的售果难问题,利用微信朋友圈销售苹果上万斤。他还主动联系驻地卫生院为困难群众开展免费诊疗、送药活动,共免费诊疗110人次。同时,发动身边亲友和社会关系,帮助无门路、无技术困难群众就业10余人。

乡村振兴为的是什么?杨军立的回答是,为国、为家、为人民。有一天,他正在村上忙于工作,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声音用他爱人的手机给他打电话,说他爱人上班途中出了车祸,现在在医院,让他赶紧回去。他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就挂断了电话。电话又响起,她一听声音,确实是爱人的。他一下子着急起来,让爱人一个人先在医院对付着,他忙完手头工作立刻赶回去。

于是,杨军立开始了每天200多公里的奔波,白天去村里上班,下班回城照顾妻子。连日奔波,使他的身体迅速消瘦下来。镇上领导了解情况后,让他休假照顾爱人,但他只休了三天假,就丢下病床上的爱人又返回村里。爱人看到他每日奔波辛苦,心疼他的身体,主动提出早日出院和他一起去驻村。不久之后,杨军立驻村的宿舍里,出现了脖子上吊着绷带的爱人。每当天气好的时候,爱人还会陪着杨军立走村串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驻村工作队的伙食也变得好多了,有队员说自己明显变胖了。

满满驻村情

——宝鸡市体育局驻陈仓区拓石镇九峰村原第一书记范小勇自述

九峰村位于拓石镇东北部,距离拓石镇25公里,由原7个行政村合并而成,面积达50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17户1152人,党员29名,其中女党员2名,收入来源以种植花椒、柴胡及外出务工为主。

我清晰地记得,当初我所在的单位区通知报名驻村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矛盾,像我这个年龄,半路转业的普通干部,到底该不该出这种“风头”?但源于内心深处对大山的那份热爱,我决定报名驻村。2019年4月,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打起背包,踏上了九峰山这片并不太熟悉的土地。曾经的转业军人,没有了对地方工作的恐慌,没有了最初的青涩,逐步融入,直面担当,收获了人生难能可贵的一段旅程。四年时间,我也收获了幸福,有了人生的转折,也有了爱人从新疆到内地的理解和支持。

初到九峰,有许多的不适应:不习惯这里的饮食,不习惯这里的工作……每每不得不与村民打交道时,内心或多或少有一点为难。村民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庭院的卫生状况,对于从事27年部队工作的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适应了这里的人、这里的事。老乡们的淳朴、善良,让我越发觉得有信心、有干劲。每一次的入户走访,我都能愉快面对。除了完成手头的工作,更多的是与老乡拉家常,老乡们对我更是热情和支持。几年时间,我做了几年很有意义的事情。

以身作则,建强村党组织。乡村美不美,关键在支部。按照“强组织、转方式、兴产业、促发展、共致富”的工作思路,始终扭住抓班子带队伍这个关键,持续激发农村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的内生动力,带动党员群众动起来、干起来。筹措资金10万元,先后对村委会办公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灯光体育球场等12个办公和服务场所。完善了空调、办公桌椅、制度牌等硬件设施。驻村以来培养和发展男女党员各1名。

发展产业,推进强村富民。2023年,全村种植柴胡1500亩、花椒1200亩、核桃500亩。生猪存栏150头,肉牛存栏120头,奶山羊存栏230只,家禽200羽,中华蜂364箱。发挥帮扶干部优势,群众销售农产品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深入分析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立足地域气候优势,提出20亩五味子产业园建设方案。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通过产业带动、支持创业等方式,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育,壮大“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队伍。

形成合力,提升治理水平。以开展“一强六好四美”红旗村创建为契机,按季度定期举办道德讲堂,树立文明乡风等宣传活动,每年受教育人员达1000余人次。紧紧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邀请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村为群众教授广场舞、健身操,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捐赠健身器材8套、乒乓球台2个、篮球架1副,组建广场舞队1支、文艺团队2支。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在全村形成了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浓厚氛围,社会发展正能量得到进一步彰显。

扎根基层,为民办事服务。设立“党员示范岗”,将村级日常业务归纳为“直接办理、委托代办、协助办理”三种情形,力求做到“一站式服务”,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前来办事群众提供雨伞、老花镜、充电宝,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21年,防汛防滑工作中动员党员干部150人次,清理塌方路段6处,管养通村公路7条37公里。2022年,积极联系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73万元,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消除安全隐患,便利群众生产生活。建成进村路桥涵一座、安装防护栏4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新修挡墙400米、修复和拓宽路面480米。持续发动群众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确定每周二为“大扫除日”,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带头参加,组织群众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废旧水渠,清除卫生死角,对乱堆垃圾柴草、乱占道路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在村口路边建成绿化带,种花栽树面积1亩多,有力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很大,路宽了,路灯亮了,发展越来越好,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我们农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日子过得更有盼头了,希望能留下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工作队。”村民秦林科激动地说。

驻村期间,虽然每天要面对的工作很繁琐、很细碎,但我从没有想过要放弃。那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民情日记,记录我驻村的每一个脚印、每一滴汗水、每一分努力。

2023年6月29日,我正式接到要离开的通知,心里一下子空了。那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难过,更有不舍。感谢在这里遇见的每一个人,感谢在这里经历的每一件事!

“趁着还年轻,给自己留些美好回忆”

——记陈仓区赤沙镇宁里巴村第一书记何鹏超

宝鸡西山地区一座山连着一座山,道路崎岖蜿蜒。陈仓区赤沙镇宁里巴村是这片山区的一个大村,10个组、620户2330人,但外出务工人员占到了四分之三,村子常住人口不到500人。

宝鸡市公路局晁峪检测站干部何鹏超是这个村的第一书记。在村上提起他,没有人不说好。“村里大小事,他都跑在前,有啥事给他说,比自家娃还尽心!”“不容易,村上年轻人都不愿意待,鹏超来没一句怨言!”……

39岁的何鹏超是一名退伍军人,2006年被安排到晁峪检测站工作。2021年6月,得知单位接到驻村任务,他第一时间报名。“驻村比较辛苦,我在单位还属于年轻同志,而且是共产党员,就要身先士卒,所以报了名。”何鹏超说。

来到村上,防返贫监测、安全生产、村集体发展……何鹏超活一样也不落地干,而且件件干到村民心里。村上以花椒种植为主业,几乎家家都有几亩花椒地,但种植花椒的水平参差不齐。何鹏超来村后想出了请“土专家”指导的办法,每隔几周他就邀请村上种植大户、农机校专家等,在花椒地里手把手教大家作务。

2021年10月的一场大雨,让村里出现汛情。当时正值国庆假期,且何鹏超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两天,可他得知消息后主动往村上赶。当时通村路被大水漫过,车辆已经很难前行,何鹏超步行一个多小时,蹚着泥水赶回村里,立即参与到抢险工作中,转移留守老人、转移村民财产,摔倒了爬起来,手磕破了不在乎,一直忙碌到晚上,终于将所有村民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图片

▲何鹏超(左)走访村民

因为山大沟深,组与组的距离就是山与山的距离,虽然远,但何鹏超只要有空就翻山越岭入户走访,没几个月,谁家啥情况,他心里都有“一本账”。二组老人王岁信老伴腿脚不便走不了路,何鹏超自己掏钱买了一辆轮椅送到家中;70多岁的梁天虎老人家比较特殊,儿子患病常年化疗,家里地里全撂下,一家人围着儿子转,何鹏超得知后每周都带着生活用品去其家中,收拾屋子、干农活……梁天虎和老伴感慨道:“鹏超尽心尽力帮咱,比亲娃还亲!”

这样的事,在近两年的驻村日子里,何鹏超记不清做了多少件,用他的话说:“部队让我学会了吃苦和奉献,既然脱贫攻坚没赶上,那就趁着还年轻,在乡村振兴一线贡献一份力量,这也算给自己留些美好回忆。”

四年零一百零五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驻村期间,我经历了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验收、疫情防控、防汛防滑和乡村振兴等诸多重点工作,回想起来,往事的一幕幕犹如一个个电影镜头,组成了难以忘怀的驻村经历。

杨军栋:李家崖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我叫杨军栋,是陈仓区广播电视台派驻县功镇李家崖村驻村工作队员。李家崖村地处县功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0公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692户2533人。全村总面积为19.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00多亩,林地面积5980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核桃、花椒、中药材和劳务输出为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李家崖村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有拖累出不了家门的人,病残患者、行动不便的人,再就是上年纪的老人,村里的农业生产基本依靠这些人来支撑。面对山区产业发展单一滞后,难以留住年轻人的现状,如何充分挖掘利用好这部分人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走访中,一些年过六旬但身体还挺硬朗的老人告诉我,前年、去年还去城里打个工,一天挣个百八十块钱,现在超过60岁了,到哪儿打工人家都不要了,只能回家干地里的活。一些脱不开身在家带小孩或者照顾老人的中、青年人都是闲的无聊,聚在村头、广场,东家长、西家短。还有一些一无技术,二无本事,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智力能力欠缺的人更是无所事事。

乡村振兴,如何振兴?

在几次邀请乡贤能人回家乡献计献策座谈中,在基层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村委会副主任魏彩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说,乡村振兴在现有情况下,能在外面打工创业的就在外面打工创业,希望他们能做大做强,来回报社会。但就我们李家崖村来说,现在,在外面打工创业者很难回来,因为这牵扯两个方面的难题:个人就业、家庭发展与乡村发展的平衡问题,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基础和平台。

图片

▲陈仓区广播电视台派驻县功镇李家崖村驻村工作队员杨军栋

入户走访,偌大一个村民小组,只有三五户人家门开着,其余一年到头几乎无人,除非老家有亲戚朋友婚丧嫁娶,他们才偶尔回来一两趟,办完事转身就走。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而乡村振兴阵地在农村,所以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留守村民的出路问题,特别是银发力量的再就业问题。

李家崖村具有做好柴胡产业的优势:一是陈仓区被誉为中国柴胡基地,县功镇正在建设中国柴胡城二期项目,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二是连续多年为脱贫户免费发放柴胡种子近万斤,群众认可度高,发展有一定基础。三是山坡地面积大,特别是村组有一些连片的机动地,可以大面积、连片种植,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大。四是作务相对简单,人人都可参与,在解决现有留守人员就业的基础上,还能吸引人员人才回流。我们调查发现,李家崖村的农户基本上都种植柴胡,但各户种植收益却很不均衡,有的农户一亩柴胡卖一两千元,有的却卖到了六七千元。

今年62岁的村民李更生,2019年在村上修路的边坡地按科学作务方式种植柴胡近1亩,平时闲来无事就往柴胡地里跑,到2022年,近1亩柴胡卖了7000多元,一下子出了名。与李更生聊起种柴胡的事,他异常高兴地说科学作务很重要。如今他家种了10亩柴胡。今年柴胡收购价格好,每斤45元左右。他爱人高兴地说,眼下柴胡已经卖了上万元,忙得是不亦乐乎。邻里说:老李老了、老了,出外打工没人要,没想到在家种柴胡也能挣到大钱。

村民解彩明也把80%以上的坡地都种上了柴胡,他和父亲及家人闲暇就到地里除草追肥,这几年,年年到收获季节都有柴胡可收,一卖就是上万元。

走访知民情,细思解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我们觉得在现有条件下,要将李家崖村柴胡产业做大做强,最关键的就是要用身边鲜活的事例,宣传科学作务与一般粗放作务之间的差距,切实抓好村民的科技种植培训力度。我们抓住这些致富典型,进组入户广为宣传,并协助村上向村民免费发放柴胡种子7000多斤,引导大家大力发展柴胡种植,目前全村柴胡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0亩,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一个主导产业。

与村党总支书记尚珠宝聊起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事情,他也是豪情满满。目前全村柴胡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6万斤,收入达480多万元,占到全村人均纯收入的近半数。不仅他看好柴胡产业,群众也有很大的发展欲望,对流转土地连片做大做强充满信心。

乡村振兴,让农村有能力有体力的银发力量参与其中,也不失为一种新动能。

责任编辑:王顺利-《新西部》杂志-新西部网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 029-63907152
新西部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029-85260304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拥有新西部网所有版权 备案号:陕ICP备06011504号-3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手机版